多建橋樑,少築圍牆—怨憤之都的合一見證


2338 期(2009 年 6 月 14 日)
◎ 教會之聲 ◎ 李炳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每逢六、七月香港都為若干敏感性的議題引起了不同程度的衝擊,今年也不例外,並且似乎更為激烈。六四、七一,加上甲型流感所引起的恐慌、金融海嘯所做成的各種困擾、經濟下滑所導至的貧窮、失業、減薪等等問題,整個社會都引發著不安的情緒。市民怨聲載道,人人自危,加上輿論界的激烈回應,議員們的衝動表現,使香港變成了一個怨憤之都。有人會問在這種種衝擊之中,教會到底在哪裡?在這動蕩不安的社會中,教會到底有甚麼見證?教會的聲音似乎太微弱了!

  可能我們會自我安慰地回應:教會最近不是舉行盛大的聯合祈禱聚會嗎?國際性的大使命會議不是熱烈地舉行嗎?某報章不是每天都有一篇關心香港的禱文嗎?為了貧窮人,我們不是建立了一個關懷貧窮網絡嗎?四川大地震,教會不也是盡了一分力嗎?還有......這些不都是教會的見證嗎?

  不錯,但似乎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仍感不夠。我們好像在黑暗中偶發的一點點疏落的燭光,若隱若現,半明半暗,大風一吹便熄滅了;我們又好像煙花的放射,片刻璨爛光輝,瞬息間便煙消雲散。在整個巨大的黑暗裡我們的力量實在太單薄了,未能針對時弊,抗衡罪惡,更談不上移風易俗,領導潮流,影響文化,改變人心了。

  我們必須承認教會實在太忙了,我們都有各自需關注的事情,實在無暇兼顧,有心無力。我們也要承認對於各種社會問題,都有不同的意見和態度,很難尋求共識,尤其是一些敏感性的議題,有人主張積極參與,有人認為應保持一定距離,或甚至劃清界線,更有人以漠不關心的態度,滿足在自我的事工發展之中。當然,在這多元化的社會裡,我們應尊重個別的處事態度,但許多事情是息息相關,彼此關連的,我們實在不能置身事外,不能只說:「平平安安的去罷!願你們穿得暖,喫得飽。」(雅二16)聖經不是這樣告訴我們嗎?「在上帝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一27)保羅不是提醒我們:「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嗎?(林前十二26)阿摩司先知不是大聲疾呼:「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嗎?(摩五24)

  假如耶穌活在香港今天的社會裡,祂將會怎樣回應各種社會問題?和採取甚麼行動呢?

  多年前筆者曾在一個教會使命諮詢會議中發起一個口號:「多建橋樑,少築圍牆。」也許今天仍有作用,我們彼此間的圍牆實在太多了,可否為了主的緣故,把這些圍牆拆掉吧!教會的力量實在太單薄了,個人認為今天教會不是沒有見證,而是缺少集體的見證,只有集合所有燭光,才能把黑暗驅除。

  也許聖法蘭西斯的禱文,會給我們更多啟示:主啊!使我作你和平的工具,在仇恨之處,散播愛的種子;在疑惑之處,建立信心;在絕望之處,施以希望;在黑暗之處,發散光芒;在憂愁之處,分享喜樂。

  神聖之主啊!使我不求人安慰,只求安慰人;不求人諒解,只求諒解人;不求人的愛,只求去愛人。因為只有捨去才能得著;只有饒恕,才蒙寬恕;只有在死亡之中,才能得著永遠的生命,阿們。

  

李炳光(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執行董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日光在心】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教會觸覺】

【游離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