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教育與領袖冒起的關係


2338 期(2009 年 6 月 14 日)
◎ 教會觸覺 ◎ 褚永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是時勢造就了一個領袖,或領袖創造了時勢,這個解說領袖如何產生的爭論,至今仍喋喋不休。是天時、地利、人和、上帝之手的奇妙帶領和安排,造就了一些已具備某些特質的人為領袖,似是一不爭的現象。

  領袖應具備的素養也是各家爭奇鬥豔,各抒己見,莫衷一是。基本理解是:領導者必有跟隨者、工作必須有成效、必須樹立典範、責任至上。管理學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為領導者把脈,作出相當具深遠影響的卓見而名聞遐邇;另一位大師柯維(Stephen Covey)則以研究過去二百年來成功人士的特質,提出高效人士的七種習慣而名噪一時。再者,兩人皆不約而同地強調:真誠品格乃卓越領袖絕不可缺的骨幹要素。然則,教會領袖既然是領袖,當應具備上述各種特質來服侍教會,但還要加上一些基督信仰所提及的屬靈素養:信心、愛心、謙卑、包容、尊重不同意見的能力、清楚明白自己的不足和欠缺(brokenness)下,具有寬容厚待他人的情懷。

  加爾文曾如此說:認識上帝就是被上帝改變,真正對上帝的認知會帶來對上帝的敬拜,因為信徒是被安置於與永活上帝具轉化性及更新性的相遇中,認識上帝就是被上帝改變。因此,神學不單是客觀的神學知識,如哲學、釋經學、聖經評鑑學、歷史神學、講道學、輔導學、教牧學??林林總總一大堆必須通過理性思考才能初步掌握的學術專業初階;神學更是與神相遇,被神改變,敬拜上帝。神學教育就是在教導神學的過程中,使教者和受教者皆在客觀信仰內容中有所掌握,有所頓悟;更在主觀的信仰行動中,以信心敬拜上帝,被上帝所改變。神學教育就是以此為目標,這不是一蹴即及的,乃是一個轉化成熟的過程,以現代靈修學的說法來理解的話,這是一個朝聖的旅程,是生命漸漸改變的過程。

  數年神學學習生涯,只是和各樣艱深的學問作了最初步的邂逅,離各門學問的全盤掌握,仍有待時日的磨鍊,真可謂來日方長。學術的成熟尚且如此,更何況品格的完善呢!打從十七世紀啟蒙運動以來,將靈性與知識分家似乎已成為定例,但在現今的事奉裡,在多變的人際網絡中,在複雜的社會處境內,我們卻要學習將靈性與知識,將被上帝認識與認識上帝的經歷融合,轉化成為屬靈素養,能任勞任怨、樂於承擔、信愛兼備、謙卑包容、培育吃苦心志,堅毅耐心,能頂得半邊天的領袖,真是談何容易。說到底,神學教育是理性與心靈並重的教育。

  這種在神學教育中學了初階,在工作和人生歷程中不斷完善成熟之途徑,不正是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現代管理學大師海法玆教授(Ronald Heifetz)一貫主張的「調適性領導」(Adaptive leadership)的真意義嗎?他認為領導者經常混淆了技術性困難與調適性挑戰二者間的分別,更嚴重的,是領導者經常犯的錯誤:將調適性挑戰誤以技術性困難來解決。要知任何技術性困難皆有解決方案,而且是可由學有專精的專家來解決。相反,調適性挑戰則沒有已知解決方案,任何可行的解決方案都需在領導者的工作和生活中漸漸體會,由日積月累的經驗中尋找並凝聚解決問題的智慧,且能動員群眾悉力以赴。

  總而言之,教會領袖的冒起與神學教育的關係可說是緊密的,在領袖孕育階段而所接受各式各樣的神學初階訓練,其價值是正面和直接的;在這個變幻多端的世界中,領導會眾跨越各種複雜的價值取向、社會性、倫理性、政治性、生態環境等諸多關注,卻沒有一套現成的解決方案,因每一個困難都有其獨特性及要求獨特的解決方案,神學教育只作了正面及間接角色。教會領袖冒起的現象,可解說為:有具領袖必然素養者,經過神學教育各方面的基本培育訓練,藉工作、生活及學習處理從未處理過的困難中,汲取教訓,累積智慧,在諸多重大、獨特的困感中,發揮領導者的智慧和魄力,動員會眾悉力以赴的過程和現象。

(香港神學院院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日光在心】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教會觸覺】

【游離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