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移情作用


2238 期(2007 年 7 月 15 日)
◎ 輔導小百科 ◎ 區祥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反移情作用(Counter-transference)是移情作用的另一端的故事,像一個銀幣的兩面。移情作用是受助者對輔導員的情感投射,而反移情作用就是輔導員對受助者的感情投射。

  這概念是來自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學派,這是輔導員必須面對的問題,在這學派的訓練中,輔導員先要接受長時間的心理分析,剔除他自己一些不健康及不意識的情感,而致他不會將這些情感,投射或轉移到受助者身上,以免防礙輔導的進程。

  但近年在輔導界的發展,將反移情作用分為主觀(subjective)、客觀(objective)兩種。主觀的反移情作用是輔導員需要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過去,因為這情感的反應,是源於他未解決的過去感情衝突。例如,一位女輔導員對一位作為父親的受助者,有一份過敏的憤怒,這可能是她與自己父親未解決的情意結,她得不到父親的愛顧。所以,這位父親受助者,有些少不稱職的表現、她就有強烈的憤怒。這種源於輔導員過去而生的情感,便屬於主觀的反移情作用。

  客觀的反移情作用則不然,它是受助者的表現和基於情感的表達,容易牽引出與他接觸的人的相近感受,除了輔導員有這種感受之外,原來其他人與受助者接觸,也會有相同的情感反應。例如,一位容易自憐的受助者,經常扮演一種自己有病的角色(sick role),想惹人的憐惜,但卻弄巧反拙,令身邊的人對他產生抗拒。若輔導員有這種抗拒的感受,他又了解不是他自己過去主觀的問題,受助者身邊的親友都有類似的感受。這樣,輔導員就可以善用自己的反移情作用,將這種情感反應,作為反省受助者與人相處的重要回應,讓他知道,為何這麼多人對他有抗拒的感受,輔導員用自身的感受,作為輔導的介入助力。

  輔導關係有這些微妙的互動關係,作為輔導員,我們要有反省及自覺的能力,也要有勇氣檢視自己的情感反應,分辨客觀與主觀反移情作用的源頭,並作出適當的回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

【聯會新堂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