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行社會醫療政策下教會可以參與其中的機會


2183 期(2006 年 6 月 25 日)
◎ 專題專訪:醫福 ◎ 陳崇一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就現行本港的醫療體制度對比其他的先進國家,體制尚算良好,但要面對未來二、三十年人口老化的問題,香港現行的醫療體制則須有改革的必要。對此就過往提出的看法,討論一下有關對於現行社會醫療政策下,教會可以扮演的角色。

   回想起今年五月在醫管局週年研討會中,醫管局總裁蘇利民先生提出「醫院的未來在醫院外面」(Future of hospital is outside hospital)的論點。筆者從這個論點引申到四種導向的醫療服務,包括「非住院醫療服務」、「外展醫療服務」、「基層醫療服務」及「全人醫療服務」,在這四種服務中教會都可參與其中,提供實質的幫助。

  「非住院醫療服務」,現今醫學科技進步,手術後便可即時出院才一天的療程,免除病人住院的需要;但是有一群長期病患和長者,他們需經常性的往來醫院,他們都很需要教會的關心與實質的幫助。在這方面,教會可發起同工、義工參與陪伴長期病患和長者往來醫院之服務。

  「外展醫療服務」,醫管局將透過外展的方式服務社區的老人。在社區為單位設立服務點,建立社區醫療中心。而教會則可在外展醫療服務上採取開放場地方式,讓教會建立健康中心,並聘請護士、治療師為區內的長者和長期病患提供量血壓等服務,並分擔醫管局的人手壓力。

  「基層醫療服務」,香港未來的人口愈趨老化,極需發展社區的基層醫療,才能達到預防性醫療的效果。預防性的工作,醫院並不能兼顧,所以有見及此教會應在社區建立健康中心,讓社區的長期病患者或長者使用,達致預防性醫療的效果。

  「全人醫療服務」,就是全人醫治。以人的「身、心、社、靈」四方面作為健康的標準:(身是身體、心是心理、社是社交、靈是靈性)。醫院在現行的醫療體制下,只能醫治身體上的殘疾為主,而教會則扮演關顧病人心靈上的角色。教會在團契或小組中鼓勵教友陪伴病人多做運動之外,也鼓勵教友參與義工服務,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心靈上及生活上的幫助,藉此達致心靈健康。教會也可提供一個場所讓長者進行聊天、查經班、打太極、喝咖啡等活動。

  此外,由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倡的「健康安全城市」,現今的城市人在健康安全中出現問題,心靈受到影響,導致人產生出不良行為和習慣,引發出受傷和疾病。教會針對以上的問題,能透過心靈上關顧和輔導有需要的市民,教會也能舉辦講座和小組關心社區中的市民,對居民灌輸正面的健康安全價值觀。另外,每個城市應不只有醫院談論健康,健康應該是整個城市的人負起的責任,市民應懂得潔身自愛,照顧自己的健康。教會也可在城市中擔任鼓吹者角色,透過教會使城市人學習到正面的價值觀(盼望、愛心、愛)去提昇身邊的每一個人的健康。

陳崇一醫生(醫院管理局高級行政經理(專業事務及醫療發展))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

【專題專訪: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