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我們的下一代


1852 期(2000 年 2 月 20 日)
◎ 教會之聲 ◎ 蕭智剛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踏進新紀元,社會學家稱之新世代群,X一族(七○年代末出生)以及Y世代(八○年代末出生)已相繼湧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科技一日千里之時代中,我們如何面對下一代之需要?也許,「如何幫助我們的下一代」這個題目,改為「如何幫助我們去幫助我們的下一代」會更加貼切。

  實在,在筆者近年服務之家長講座中,不少家長皆顯出對現代子女問題之無奈,在管教事上之無能。筆者認為,青少年輔導服務之背後,有不少家長是需要同步輔導及支援,以致才能收治標治本之效。

  作為一個青少年身邊的一個成年人,或說關心者,有甚麼是這一代的青少年需要,值得我們留意?雖然時代進步,潮流文化轉變,但筆者認為他們在成長的心理需要,是仍然存在,只不過是以不同之玩樂形式出現我們眼前而已。以下為你提出三種青少年潮流文化與他們的心理成長需要,看看可以如何幫助我們認識多一點。

  第一種是打機文化。青少年愛打機,為何一部遊戲機有這麼大吸引力,可以令眾多青少年沈迷其中?筆者之觀察是遊戲機的魔力,能夠不停給予對玩者「回應」,讓對玩者知道自己之能力,給予獎分,提出鼓勵和挑戰。青少年成長需要回應,需要家長對他們能力的正面回應,而不是喋喋不休的嚕囌。筆者曾在一次家長訓練中,叫多位家長對子女說一句關心的說話,他們就是說不出來。看來家長們需要在這方面多多學習。

  第二是唱K文化。唱卡拉OK是青少年潮流文化之一,為何唱他們這樣喜歡落K場?其中一個原因是這玩意能夠成為他們「唱出自己」之媒介。他們可以在歌曲中隱隱地吐露心聲,或是找出他們認同之歌詞的價值觀。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唱房中可以無拘無束地活出自己。一項調查指出,香港青少年每日只有十分鐘爸爸。意思是父親們都很忙,每天能有十分鐘在子女身邊,已是很難得。青少年愈大愈沒有話和家長說,我認為是家長和子女雙方面的問題,基本的條件是你願不願意投資時間,而且愈在子女年少時養成溝通之習慣愈好。

  第三是科技文化。雖然科技日新月異,但不少商家卻仍善用人類生活的一種基本需要,就是「情」的需求。追崇時尚的時裝店,門口卻用舊衣車舊唱機。商場中的餐廳,卻化裝為舊式之「大牌檔」。手提電話亦用親情、友情作招徠。這些潮流現象告訴我們,無論時代是如何進步,人類對感情上之需求仍是一樣,不會因科技進步而減退。現代家庭如何與青少年潮流文化角力?筆者認為不是正面角力,反正我們的家不會開設成為一個高科技玩樂場所。相對而言,「情」在家庭之建立與深化正是問題所在。我們如何令青少年在物質豐富、在社會上充滿各樣潮流玩意裏,仍然對「家」有所依戀?家長與子女們「情」之維繫,是不可或缺的。

  回應的學習,不是一味的肯定,盲目的鼓勵,是多向子女提點生活中的是與非、對與錯;K家長在其中亦需檢視自己之價值觀,基督化之家庭更應在子女年少時按著基督教之價值觀多加教育。

  留在青少年身邊的學習不是指廿四小時的監護。相反,家長應按著子女不同之年齡階段,來學習「收」與「放」。最重要的是夫婦同心,並肩付出時間去關心。

  情之建立,是學習讓子女感受在家庭生活之情趣。閒時煮糖水吃,放假時一家去行山,多讓子女們參與家務,在其中和他們分享生活的感受和經驗,雖是平凡,卻是積聚家庭情感的空間。

  以上之學習何時實行,才可幫助我們的下一代?筆者認為愈早愈好,趁子女年幼時付諸實行,到他們成長至青少年,便不會那麼吃力地做這些功夫。若子女到了青少年期又如何,有沒有其他方法可行?筆者認為沒有。在基本問題上出現問題,便應回到基本功上再學習,所謂將勤補拙,多勞多得,在教導下一代的問題上,這兩句說話可作提醒之用。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