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否嘗試過,辛辛苦苦在教會裏舉辦的活動,只得小貓三幾隻參加?有否試過,在滿身事工的時候,還被拉着這幹那,而你是不認真願意,又不好意思推卻?甚至有否試過因此而氣惱?有否發現過,教會在討論是不是進行一項事工時,正反雙方一直各說各話,說得俗點,其實雙方是在「鬥拋」?因為雙方都不確切知道這事工的需求有多大。
我沒做過調查,不敢說全港的教會或基督教機構情況如何,但接觸過的一些教會,以至個別「前進」單位,都是先訂事工,再找人配合的。訂事工的時候有商有量,但只屬於小組式的商量,而且來來去去都是那班人。比如教會長執每逢年初都聚在一起,為新一年訂立教會目標和事工中心,他們都盡量就自己所知,提出自己認為適宜的意見;但就我接觸,教會很少直接問教友:你希望教會為你做甚麼?或者問:你想要一間怎麼樣的教會?
有些事工,在制訂時由於沒真正了解需求所在,以致白耗了人力物力,沒發揮太大果效,形成一個又一個可供選擇的計畫,目不暇給;諷刺的是,用得着計畫的人未必多,真正有需要者卻可能連一個合適的計畫也沒有。
除了要在教會引入市場運作模式外,也許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轉變,如果大家都多聆聽「他們需要甚麼」,少考慮「我要做甚麼」,並且不執着我認為甚麼可以幫到他們」,那麼,很多美好事情都可以發生,大家可以放下所管的一點資源、所掌的一點權力,真真正正服務「他們的需要」,以需求主導事工;遇有不同意見時,也可以利用科學方法,找出「他們的需要」作為判斷準則。
學習商業機構般「細心聆聽」、「滿足你的需要」,不獨能夠讓教會跟世俗社會「爭客」,令人樂於上教會;更加可令教會重視每一個信徒的生命,以及促進信徒彼此相愛。
禾月(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