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穌哥show」和籌建基督教電視台的問題,在教會的圈子引起不少爭論,部分更上綱上線到真理層次,心中感到可惜!筆者曾在傳媒行業工作了十多年,擔任過電視台編劇和電台記者,參與教會聚會近三十年,深感教會接觸廣大非信徒的方式,以及對社會需要的回應,往往顯得被動和守舊。過去十年信徒人口增長停滯不前,教會對社會的影響力不足,除了將之解釋為信仰是窄路外,是否應好好審視我們的表達方式?
香港是一個愈來愈多元化的城市,市民接觸高新科技、世界潮流的機會多得很,若教會仍五十年不變地堅持一些非真理層次的形式和手法,我們只會與羣眾愈來愈脫節,陷入自說自話,以至自我陶醉的困局。
電影、電視、漫畫、互聯網、流行音樂都是年輕人常常接觸的媒介,基層人士、新移民都不習慣傳統教會一坐就是個多小時、聽人說教的聚會形式,究竟我們有沒有盡力嘗試用他們有興趣的方式去接觸他們,還是要求他們先改變自己,適應教會的傳統模式和表達手法?
此外,諷刺的是教會一方面堅持我們所沿用的模式,卻又對自己所堅持的價值觀缺乏信心,好些信徒不大願意在別人面前表露自己的身分,而教會亦很少向社會大眾公開講述我們對一些社會倫理問題的意見,如貧富懸殊、生殖科技、性開放、同性戀和賭博等等,以至我們對社會的影響愈來愈少,但社會文化對教會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的影響卻愈來愈大!我們敢於在人前堅持自己的信念嗎?
我們擁有的是能使人歸正的古舊福音;能令人活得更精彩的人生方向;能令人與人之間更和諧的倫理觀念,問題只是如何去推銷,是用受眾喜歡的方法,還是我們慣用的模式?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如何有策略地持守和宣講我們獨特的信仰,是必須正視的課題。
蔡志森(明光社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神學生講場】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每月快訊:天地線】
【每月快訊:專題】
【每月快訊:總言之】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