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在多元中有所堅持


1880 期(2000 年 9 月 3 日)
◎ 交流點 ◎ 蔡志森(明光社總幹事)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近期有關「穌哥show」和籌建基督教電視台的問題,在教會的圈子引起不少爭論,部分更上綱上線到真理層次,心中感到可惜!筆者曾在傳媒行業工作了十多年,擔任過電視台編劇和電台記者,參與教會聚會近三十年,深感教會接觸廣大非信徒的方式,以及對社會需要的回應,往往顯得被動和守舊。過去十年信徒人口增長停滯不前,教會對社會的影響力不足,除了將之解釋為信仰是窄路外,是否應好好審視我們的表達方式?

  香港是一個愈來愈多元化的城市,市民接觸高新科技、世界潮流的機會多得很,若教會仍五十年不變地堅持一些非真理層次的形式和手法,我們只會與羣眾愈來愈脫節,陷入自說自話,以至自我陶醉的困局。

  電影、電視、漫畫、互聯網、流行音樂都是年輕人常常接觸的媒介,基層人士、新移民都不習慣傳統教會一坐就是個多小時、聽人說教的聚會形式,究竟我們有沒有盡力嘗試用他們有興趣的方式去接觸他們,還是要求他們先改變自己,適應教會的傳統模式和表達手法?

  此外,諷刺的是教會一方面堅持我們所沿用的模式,卻又對自己所堅持的價值觀缺乏信心,好些信徒不大願意在別人面前表露自己的身分,而教會亦很少向社會大眾公開講述我們對一些社會倫理問題的意見,如貧富懸殊、生殖科技、性開放、同性戀和賭博等等,以至我們對社會的影響愈來愈少,但社會文化對教會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的影響卻愈來愈大!我們敢於在人前堅持自己的信念嗎?

  我們擁有的是能使人歸正的古舊福音;能令人活得更精彩的人生方向;能令人與人之間更和諧的倫理觀念,問題只是如何去推銷,是用受眾喜歡的方法,還是我們慣用的模式?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如何有策略地持守和宣講我們獨特的信仰,是必須正視的課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神學生講場】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每月快訊:天地線】

【每月快訊:專題】

【每月快訊:總言之】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