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鴨子何去何從?基督徒與教育舵手的對話


1874 期(2000 年 7 月 23 日)
◎ 文林 ◎ 夏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的填鴨式教育為人詬病已久,最近政府推出一連串教育改革,如減少考試、減少學校自行收生學額等,很明顯希望力挽狂瀾。但是對於如何讓下一代學會尊重生命,培養正確的道德價值觀,面對生活、家庭、學業、工作上種種問題時能從容應付等「高層次」的問題,這次的教革卻顯得蒼白無力。到底教育的目的為何?目前香港的教改制度又是否能達到?

  在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最近舉辦的一個教育研討會上,一位牧師、一位神學院副院長和兩位教統會成員,就以上問題展開了討論。

  

三個觀點

    中國神學研究院副院長余達心博士認為,從實效的角度看,教育的功用在於促進個人發展,使人在社會中學習安身立命,承擔責任,從而貢獻社會。另外,教育也應起文化傳承的作用,將傳統文化中最優美的部分傳予下一代,使其延續、發揮、再創造。可惜香港目前的教育制度太短視,太注重社會的經濟效益,忽略了價值觀的培養,以致未能出現一些像索羅斯、蓋茨一類既有才能,又有遠大目光的出色人才。因此香港的教育要改革,便首先要重視培養道德價值觀這些「無用之用」。

  

悲教育等同生產線!

    香港基督徒學會總幹事郭乃弘牧師表示,站在基督教的立場,教育應培養人的靈性生命,使之更為豐盛。但是本地的教育卻未見得能發揮這方面的作用。相反地,他指出,香港是一個以經濟掛帥的社會,政府也以商人的利益為先。商人重成本效益,講求利潤回報,影響所及,教育便被等同為「個人增值」,及在商業社會向上爬升的投資。整個教育機制就像一條生產線,存在的意義就是為工商界提供源源不絕的合格僱員。是以這個小島可以出產不少優秀的「技術人才」,但真正出色的人才卻如鳳毛麟角。郭牧師提出,要回復教育的本質,便要和現今的「商業文化」抗衡,改革社會風氣。

  

尋道德指標是難題?

    教育統籌會成員之一,香港大學副校長程介明教授,就兩位對香港現行教育制度的不滿作出了回應。他個人認為,要對下一代作出靈性上的培育非政府或教統局力所能及。他指出,香港是一個多元文化、宗教的社會,選擇任何一種價值觀作為道德指標,都會扼殺了社會現有的多元性和開放性。因此教育改革可行的便是為學生爭取更多學習空間,讓他們擴闊思想領域,從而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路。不過他也同意,雖然靈性層次的培育無法在教統會建議書中列出,但卻正是香港人需要的東西。

  程教授又表示,教育和商業需求並非針鋒相對,商業社會對人的要求如獨立思考、具創意、善於表達、靈活性高等,都正正和教育的部分目的不謀而合。

  另一教統會成員,屯門仁愛堂田家炳中學校長戴希立同意教育以德育為先,但同時也提出了推行德育的兩大難題﹕

  一、以何種道德價值觀作為指標?

  二、如何有效地推行?

  他強調,要教育改革能搔到癢處,行之有效,最重要的角色不是政府和教統會,而是從民間而來的主動力量。

  一番討論過後,有舉辦團體負責人作出回應,指現今香港超過五成以上的教育資源均掌握在基督教界(包括天主教)手中,因此在追求實踐教育理想的路上,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更是責無旁貸。如何將基督所重視的靈性培育融合在當今的教育中?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