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知命


1823 期(1999 年 8 月 1 日)
◎ 古道今詮 ◎ 邢福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人類在生活中,總會面對許多不能解釋的遭遇,非常理可以說明,一般稱之曰「命運」。不同的文明系統對命運均有解釋:例如猶太教將命運歸作神的旨意;佛教將命運視為輪迴果報;古希臘人認為根本不能改變命運;而中國民間信仰,則認定可藉著祭祀而改變命運。

  對命運觀念的理解,直接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態度。究竟我們是否可以預知及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一切均涉及我們如何理解其背後的指導力量。本文旨在探討中國文化(包括大、小傳統)對命、命運、緣等觀念的理解,最後從華人基督徒的角度作一反省。

  三種不同的「命」

  從儒家的立場出發,「命」與「天」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的。按照孟子的描述,「天」包括義理之天、主宰之天及命運之天,由此衍生出三種不同的天人關係。若落實在「命」的層面,就是道德義命、道德定命及盲目命運。

  「義理之天」規定了道德義命,指天命令人以道德修身,實現社會道德化。《中庸》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就是這個意義。因此,君子在任何的環境下,必須修養本心,回應天命的要求。完善道德修養,就是個人安身立命的最高目標。

  「主宰之天」強調天為有意志的道德主宰。儒家承繼了周代的「德化天命觀」,主張王朝的正統性建基於道德基礎。所謂「天命靡常,唯德是輔」,政治秩序的建立與維持,完全端在統治者的德行。

  「命運之天」指出人之禍福乃由一非人格性、非道德性的超自然主宰所決定。換言之,命是盲目決定的,人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那麼,孔子謂「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的意思是甚麼呢?孟子的解釋是:「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又說:「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桎梏死者,非命也」(《孟子‧盡心上》)一方面,孟子從道德義命的角度指出,人要充分擴張善良的本心,否則便不能懂得人性與天命。他認為對待天命的唯一方法,就是存心養性。無論怎樣,人一定要培養本心,等候天命,這樣才是安身立命之道。另方面,孟子又提醒我們,在盲目命運面前,必須接受人的限制。所以,他指出一切吉凶禍福都是命中所定的,人必須順受當得的「正命」。知道正命者,不會站在危牆下面。同樣,人若因盡存養修身之道而死,也是正命。至於犯罪而死者,就不是正命了。

  那麼,人如何區分盲目命運與道德義命?孟子在《孟子‧盡心下》裏說:「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逸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智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孟子的意思是:味、色、聲、嗅、安逸,都是人天性喜好之物,但獲得與否則取決於命運,君子不必強把這些視作天性的必然實現。而仁、義、禮、智、聖等倫理道德的境界,一般人都以為是取決於命運,但事實上卻存於人性之中,所以君子應努力追求其實現,而不將之視作命運安排。

  孟子的說話,反映出儒家並不否認盲目命運,承認人生許多際遇,人既無法預知也不能改變。但是,儒家卻進一步指出,命運不能控制人的意志和行為。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能將一切歸咎於命運。

  這樣看來,當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的時候,其實是指他於五十歲時達到一個新的認識。有人認為人的禍福乃由道德決定,命隨德行。但亦有人指事實上惡者多享福樂,而善者卻多不得志,由此否定了道德而將一切訴諸宿命。孔子的「知命」,是指他既沒有放棄賞善罰惡之天的信仰,也未否定命運的存在。最重要的,是他明白甚麼是他不能控制的,又甚麼是他可以控制的。

  儒家提醒我們,面對苦難時,不須迷惘而不知所措,因為這是盲目命運造成的。但另一方面,儒家又反對將一切歸咎於命,因為在善與惡之間的決定,自我修身的決定,為了事業而獻身的決定,完全是在人的控制之下的。同時,儒家也相信天仍是賞善罰惡,政治秩序的維繫,仍須得到天的支持。從儒家的立場出發,君子要「知命」,就是懂得區分甚麼是道德義命,甚麼是道德定命,甚麼是盲目命運。惟有達到這三方面的『命』的理解,才算「知命」。

  〔本文主要觀點,參考陳寧:《中國古代命運觀的現代詮釋》(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謹此說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