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物我—物


2989 期(2021 年 12 月 5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先讓我分享一件軼事。幼稚園學生有一首兒歌,歌詞是「太陽伯伯,太陽伯伯,你去咗邊,你去咗邊。快啲出來,快啲出來,照着我,照着你。」於孩子來說,太陽是有生命的,他是伯伯,有感情。稱太陽是伯伯不是一種擬人化,太陽真實是伯伯。因太陽是伯伯,太陽不是研究對象,而是可以建立關係。

  自幼稚園以後,孩子們開始學習科學知識,將世間事物分為活物與非活物之別。在這分類下,太陽被定為非活物。非活物的太陽不再有感情,他的照耀與他照顧我沒有關係,只是一個不斷內在爆炸的發光體。地球的日和夜與太陽伯伯的休息和工作無關,只是地球自轉帶來的變化。我們本應要感謝太陽伯伯,但如今,太陽只是大自然規律,感謝不是恰當詞彙。孩子理解的變化反映他們從迷信到理性、還是一個對周遭事物物化和物化背後的操縱意識?

  以上軼事正帶出兩種接觸事物的態度。第一種是關係和情感方法。我們可以跟事物建立關係和情感嗎?絕對可以。除了有反應的動物外,人對他們身處的地方、擁有的汽車和煮好的食物可以有關係和感情。尤其當我們與事物的關係不停在「應手之物」(ready to hand),反而回復事物與我的「手前之物」時,我與事物的關係就更容易建立關係和感情方法。關係和情感方法是一種「此刻這是」經驗(the here-now “this one”)和獨特的。我在關係的角色是被接觸和被遇上。第二種是概念方法。其重點是分類和歸納,並強調不論在何時或何地,事物的不變性。在概念方法下,事物是機械的、沒有生命的。概念方法關注的是:這是甚麼和如何界定。明顯地,我們是決定事物的話事人。

  關係和情感方法與概念方法不是對立,我們需要他們幫助我們認識和接觸事物。可惜的是,我們沒有好好培養關係和情感方法,沒有將關係和情感投入對事物的保護。結果,事物於我們只剩下工具價值。或許,天人物我中與物的關係是一種對事物的情感培養。不妨從這角度去思考和設計環保教育。下期再談。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特稿】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