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有故事,關顧勝教化


2986 期(2021 年 11 月 14 日)
◎ 牧心世情 ◎ 陳培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三年前去世的畢德生牧師(Eugene H. Peterson, 1932-2018)確信:「牧養的本質就是留意且投入會友每一天的生活之中──買菜和推銷、拜訪和開會、送往和迎來。」經長年仔細觀察和思考耶穌的榜樣,他發現:「主正試着要讓恩典的綠草,在會眾生活的後院裏生長,偏偏你我(指牧者)竟視而不見。放棄了閒話家常,也就等於放棄了絕大多數我們蒙召要去工作的領域。生命並非由危機所組成,你我也非天天活在險境中;大部分的會眾,生命中大多數的時間,是置身在簡單例行事務當中,閒話家常是他們自然而然使用的語言。如果牧師小看了這樣的語言,我們其實就是輕忽了大部分的人大多數時候在做的事情,福音也就跟着被誤解。」(見畢德生著,《靈魂的牧者》,第10章)

  筆者在上文「探望有時,請安有候」提及牧者在恆常家庭探訪時,除了能增強對信眾信任和熟悉,間中也會遇上一些危機或風波要處理。不過,更多時候透過閒話家常,許多放在心底的說話和難處會傾倒出來,這些屬於會友的生命故事,正等待着有人來聆聽!

   或問生命故事是甚麼?生命故事就是將我們的人生經歷、事件、當中的感受和想法、信念等,經過整理後記錄下來(或不作記錄)。並且,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晚近心理學者主張懷緬具生命整合和治療功能。信眾各有自己的生命經歷,平日不常有機會被聽得見。透過關顧和相交,藉家庭探訪、小組及傳統的見證分享聚會,信眾生活經歷才會有機會作進深整理、思考和講述分享。

  畢德生說得好:「我們作牧師的,每個禮拜站上如西奈山的講台,多少都會期待,自己可以帶着足夠的權威,用『有如藝術般的雷聲』(語出愛默生)來宣揚福音。然而,當我們走下講台,回到會友中身處的平原,需要的卻是另一個藝術──閒話家常的藝術。」此時此刻,關顧更勝教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天角一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