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街7號


2887 期(2019 年 12 月 22 日)
◎ 九龍半島賞教堂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基督新教在十九世紀初年傳來中華大地。那時的滿清皇朝仍然保持着強勢,對於外洋的人和事物都嚴加限制;因此傳道工作難有寸進。然而封閉的中華帝國迅即急速衰落,形成外洋列強侵華的局面。英國佔治香港,正是開啟這段喪權辱國歷史的標記;而基督信仰亦隨而進入被逼開放的中國。

  隨着內容愈來愈凶的「不平等條約」,在面臨國破家亡的悲憤情勢之下,中華民眾產生了極強的排外救國情緒。「扶清滅洋」幾乎成了社會的共識,日漸激蕩的排外氣息推向高峰的「義和團」事件。由於基督信仰是隨着洋人而來的「洋教」,而且洋人教士深入中華全境,被視為外洋列強侵華的急先鋒;因此教會成為承受猜疑,以至對付的焦點對象。

  發生於一九零零年的義和團事件、做成「庚子教難」悲劇,既帶給教會極沈重的打擊,亦觸發教會深沈地反省。若要基督信仰健壯地立足於中華大地,則教會就需要成為中華民眾的教會;不能繼續存着「洋教」的形象示人。為此,中華大地上的教會必須擺脫西差會的貲財和管理。華人信徒自立,教會才是真正屬於中華信眾的教會。

  在那些年,不少西差會及華人信徒都朝向這個目標努力。在一九零二年,上海幾名華人信徒領袖發起創辦教會,以「自立、自養、自傳」為宗旨,建立屬於華人自己的教會,取名「中國基督徒會」。「三自」是華人信徒和教會由滿清末年以來的奮進目標。

  上海「中國基督徒會」的創建宗旨,迅即獲得響應,接連在幾省建立了堂會。在香港,也有信徒領袖對此產生共鳴;隨即於一九零三年成立「中國基督徒會堂」。教會初年租借場所聚會,至一九七二年購得現址建成教堂。源於上海的這初次「教會三自運動」,在國內幾經變化而消散了。然而香港信徒共鳴所建立的堂會,卻由清朝末年一直延續發展至今;也是這次本土運動的唯一留存教會。

  區伯平(撰述,繪圖及拍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