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78 期(2019 年 10 月 20 日) ◎ 平視人生 ◎ 蘇永權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但這樣的情景使我想起過去在歐美生活的日子,大部分商場及店鋪週日都是到下午六時便關門,少部分食肆最晚也是到晚上八時便會休息,到週末及假日只有跳蚤市場及超市會繼續營業,其他商店大致都會關門大吉,所有人都真正可以放工回家休息,這樣大家才可做到近年西方社會提出的「工作與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打工仔要重新檢視自己是否只顧工作而忽略了自己的生活,而僱主也要一盡社會責任,關顧到員工的平衡生活。
雖然不少東南亞國家及地區包括香港,特別是華人社會的人民,出名拼搏,老闆要賺到盡,打工仔就要搏到盡。但社會上不少人開始醒覺,拼搏背後無論個人或社會所付的代價確實不少,自己的身體五勞七傷;婚姻及家庭生活也可能會出現問題,政府也要承擔沈重的醫療及社會保障的成本。根據二零一七年的一項調查顯示,香港人的開心指數是全球尾七,當然一個人是否開心有很多個人及社會的因素,但工作壓力肯定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香港工時長更是冠絕全球,據二零一六年的一項統計,港人平均工時每週超過五十小時,比全球工時最短的巴黎約三十一小時,相差差不多二十小時,以本人的傳媒工作為例,合約列明每週五天工作但必須每日朝九晚七,加上交通時間,工作一定佔據你一天生活的大部分,工作與生活又如何取得平衡呢?工作可以得到滿足感及應有的金錢回報是好事,但除工作以外,我們的生活還有甚麼?可有多少空間給自己和家人?人生匆匆數十載,有多少時間真正可以自主生活呢?
期望香港終有一天不用在紛擾的時局才有憂心的寧靜,大家可以準時下班,晚上七時已安坐家中共享天倫。
「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拿甚麼換生命呢。」(太十六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