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牧關教育對院牧及牧養的貢獻


2878 期(2019 年 10 月 20 日)
◎ E療行傳 ◎ 曹敏敬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臨床牧關教育(CPE)的起源

  在傳統的神學訓練中,神學生可能對聖經批判、哲學、神學、邏輯辯論、教會歷史有認識,但卻較少有適當的臨床實際訓練,尤其人格學(Personality Theory) 的訓練甚少,根據金查理(Charles F. Kemp)的研究,在一九二零年代初期,有嘉寶得醫生(Richard C. Cabot)提倡神學生有一年的臨床神學訓練,把神學帶到病床旁邊,帶到哀傷的、垂死的、殘弱的、年老的及犯人那裏去。

  在一九二二年亦有基勒醫生(William S. Keller)建議,使神學生接受臨床訓練,開始時學生在暑期的晚上到基勒醫生家中由他親自指導,日間則把學生分派到精神病院、福利局、人際關係法庭、社會衞生處或其他機構作實習訓練。至於布伊申(Anton T. Boisen)可說是一位傳奇人物,他曾學習語文、森林學、神學、宗教心理學等,並多次患上精神病,一九二四年受聘為醫院院牧(Worcester State Hospital),翌年在該醫院為神學生開設臨床訓練,成為臨床牧關教育的先河。

  那打素醫院臨床牧關教育(CPE)課程

  自從那打素醫院在一九九七年於大埔開始以來,那打素醫院就設立臨床牧關教育(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 CPE)。課程內容是整合神學與醫學、心理學及社會科學設計而成。每一單元的訓練期不少於四百小時,包括臨床實習、專題講座、小組討論及個別督導。課程以學員個別的需要為主,以實踐為本,藉着接觸院友、同儕及督導的回應,使學員在實際的處境中作切實的神學反省。

  為提升課程的質素,更設有「臨床牧關教育專業諮詢委員會」,除大力支持督導及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有更多的得着,並在三年前把課程更新,不但提升學員靈命的質素,更使課程適合處境的需要,以達到更佳的果效。

  對院牧及牧養的貢獻

  過去二十二年,那打素醫院透過CPE課程,已培育了超過五百位學員。大部份修讀一個或兩個單元,亦有小部份修讀三至四個單元。CPE不只是培養醫院的院牧,更是幫助教牧人員提升他們在牧養上的能力。

  首先,CPE有助學員個人成長,課程中有生命故事的分享,學員不但體會生命故事中成功與豐盛的一面,更披露了生命成長中的創傷。透過督導及同儕的回饋,使創傷得到治療,從而達到較全面的成長。

  其次,在小組人際關係的互動中,認識在別人眼中的「我」,不但學習接納同儕對自己客觀及善意的批評,亦學習用愛心接納他人的弱點。這小組互動的學習,有助學員在實際處境中作更具體的神學反思。

  學習同感心的聆聽(Empathic Listening)是CPE另一種貢獻。學員不但聆聽對方說了些甚麼,更從聆聽的過程中去感受對方的內心世界,感受對方內心的傷痛、困擾、失望及恐懼,好像是自身的傷痛、困擾、失望及恐懼一樣,這種身同感受的聆聽,便是治療的開始。

  總結

  「矜憫為懷」乃那打素醫院的院訓,CPE是生命影響生命的課程,不但幫助學員發現他們的「慈心」,更培養及鍛鍊他們的「慈心」(矜憫為懷的心),使這慈心得到上帝的賜福及使用,達至治療的功效,成為院牧及牧養中不可或缺的事奉及功能,使榮耀歸於上帝。

  (註:以上部份資料取自《那打素臨床牧關教育手冊》及筆者所著《教牧心理輔導》一書。)

  曹敏敬(那打素醫院CPE專業諮詢委員會主席)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