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反思處境
 深信慈愛上帝施予救贖


2878 期(2019 年 10 月 20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公理匯研已於九月二十七日,假中華基督教會基道堂合辦「『還可以怎樣禱告?』 ──哀歌的時代意義」講座,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聖經科)張智聰博士以《耶利米哀歌》對照當下處境,鼓勵信徒在不安的世代持守盼望,認清上帝才是掌權者。

  張智聰博士指,《耶利米哀歌》是記念第一聖殿被毀的經文,對猶太人而言,聖殿被毀是永恆哭泣之日,也泛指民族或個人悲劇發生的日子,因此當信徒面對苦難可頌讀《耶利米哀歌》,從中尋見上帝。他表示,詩人在前三首《耶利米哀歌》均先向上帝哀訴痛苦,然後變成哀求,惟第四首及第五首則分別全首為哀訴詩及哀求詩。

  哀訴苦況 深信神慈愛保守

  他解釋第四首前半部分(四1-10),先述說黃金、純金等不易變質的金屬竟然變質,再描述婦人和社會高級階層的巨大轉變,帶出身處的城市已變得陌生,社會崩潰得超乎想像,受影響的程度甚至比想像中更廣更深。至於第四首後半部分(四11-22),詩人指因宗教領袖流了義人的血,故耶和華發出憤怒,以致這城急速陷落,可見上帝是掌權者,祂的憤怒才是這城淪陷的原因。反觀,有人將香港現今處境歸究於不同原因,張博士直言從《耶利米哀歌》中看出,耶利米及同袍明白一切都是出於上帝的緣故,以致他們思考如何向祂呼求,其他人為因素全非主因。

  詩人續哀訴仇敵無處不在,自己已到了走投無路的階段,但在看不到出路時,最後兩節經文(四21-22)卻釜底抽薪,不但宣告耶和華的苦杯將臨到仇敵,更指錫安罪孽的懲罰已經結束及百姓不再被擄。他解釋,由於城市的興亡全繫於耶和華之手,經文巨大轉變正是源於詩人深信耶和華的慈愛,祂能結束懲罰罪孽如所多瑪般深重的人,更因祂的慈愛令城市不被滅絕。

  順服旨意 認清至高者掌權

  「人在年輕時負軛,這是好的。」(三27)張博士以此經文為例,解釋年幼的牛必須戴上軛,否則便與主人無份,因此負軛過程縱然痛苦也要安靜忍受。他續言,詩人在第五首哀歌開始,便求上帝垂憐和留意他們所受的凌辱(五1),背後正正指出飽受凌辱的原因源於人對上帝救贖的盼望,深信在上帝的慈愛下,縱然負軛也是好的,因為受凌辱只是對上帝慈愛的堅守,並堅信祂會以慈愛守護這城。

  至於《耶利米哀歌》尾聲(五19),詩人宣告上帝坐着為王,主權直到永遠,正是指人生所經歷的每件事,最終只能歸因於上帝,而非其他人或外在勢力,並要深信祂的慈愛會將子民扭轉過來。從經文所見,他指詩人再次順服在上帝的主權和旨意中,但順服不等於噤聲,因此詩人在二十至二十二節繼續尋問上帝,更以問句:「難道祢全然棄絕了我們,向我們大發烈怒?」作為整個書卷的結尾。他解釋,詩人當時仍未知道前路如何,並非因清楚處境將逆轉而禱告,「他們唯一有力量祈禱仍是基於──城的滅亡與復興、人的存與留都在神手中,而這位上帝是慈愛、不會令其滅絕的上帝……惟有這樣(的信念)才可面對未知的將來。」

  張博士強調,《耶利米哀歌》教導信徒不但可以將失去的東西,以各種形式陳明在上帝前,更明白禱告不止停留於訴求,而是從中反思上帝的心意。對於正受凌辱的人,經文鼓勵他們在苦楚中持守盼望,靜默容讓軛加在自己身上,成為對上帝慈愛救贖的等候;此外,信徒更要認清憐憫恩慈的上帝才是掌權者,而非任何政權,以致有力量繼續禱告。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