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德行和受苦


2743 期(2017 年 3 月 19 日)
◎ 路德的蘋果樹 ◎ 張振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五百年後的今天,相信大家都認同上帝的帶領,使我們在一個身體上作不同的肢體,彼此配搭。即是之故,我們也會問那跟隨路德神學的人,究竟是怎樣的肢體?

  路德的神學起始於十架神學,而十架神學顯示的就是「恩慈的上帝」、「忿怒的上帝」和「受苦的上帝」,這三個觀念並不排斥,反而是整合,是對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的領受。透過十架這件事,使我們認識祂是一位如此的上帝,認識以後,我們的人生就和以前不同了,因為上帝既然是如此,我們也就被改變。

  十字架上顯出「恩慈的上帝」,因為祂願意為我們死,不用我們再做甚麼來賺取救恩,如果要的話,我們就一生也還不清,上帝的恩慈就顯在「因信稱義」的教理上,上帝不需要我們再補贖甚麼,我們悔改和相信耶穌是主,就被稱為義。「因信稱義」使我們知道我們其實甚麼也沒有,甚麼也是白白得來,得到甚麼也是厚厚的蒙恩賜予,因此,在十字架上的恩慈上帝使我們在生活上每一個細節都充滿感恩,我們的一生都是報恩,一切所有的都是領受。真的,在因信稱義之下,我們應該沒有損失、破產、沮喪這些觀念,手中的一切都是上帝的,我們屬於耶穌基督,基督屬於上帝,所以,我們明白自己一無所缺,因為一切都是領受,一切都為感恩而做。

  十字架上亦顯出「上帝的忿怒」,因為祂對罪的憎惡,甚至連自己的兒子也掛在木頭上。忿怒的上帝規範着我們的倫理和道德,使我們作一個按倫理、有道德的人。倫理顯影不同的關係:家人、同事、鄰舍、陌生人的關係。我們對別人的態度本應是好的,但人的本性走向惡,所以,忿怒的上帝會逼使我們在不同的關係上不隨意犯罪。道德是指向行為,這是包括個人和羣體的操守,如果我們深思每一個行為如不屬於上帝的本性,而是敗壞和邪惡,「忿怒的上帝」必追討我們的壞行為,因此,我們會時刻警戒己心,不作壞事。

  「受苦的上帝」是關連於一個服從的心志。耶穌基督預告自己受苦,但他還是迎向耶路撒冷而行,進聖城、入聖殿、逾越節晚餐也是敘述流血和捨身,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父啊!照你的意思而行……。」受苦並不是單指肉身感受的痛楚,而是為了遵從上帝旨意而遭受痛苦。受苦的上帝奠下了一個人生基礎,每一個人都有上帝的召命,以致來到這世界,我們都要準備為這個召命而受苦,使他人得福就是人生的大道理。耶穌基督如是,我們跟從祂的人也如是。

  路德帶我們重新思考十字架上的上帝是一位恩慈、忿怒和受苦的上帝,從而轉化我們的生命:一無所缺,全是領受,行事為人謹慎自守,是光是鹽,最後對上帝給與我們的召命盡心竭力,就算受苦遇難,也絕不放棄。我們人生中每一景況,或高或低,或安或危,是喜是悲,都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找到安慰和力量,這就是這個肢體的特質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啟思】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