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與恩慈


2739 期(2017 年 2 月 19 日)
◎ 路德的蘋果樹 ◎ 張振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十六世紀的歐洲教會延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當然有本身的問題,但引動馬丁路德推動改革,絕非一件數件的個別事件,誠然,販賣贖罪券是一件事,但最重要的路德糾正了當時的人對待上帝的態度。人性的敗壞其實就很簡單,千百年來是一樣,就是以自己為中心,以自己的意願高於上帝的心意。

  聖經中分別記載了忿怒的上帝和恩慈的上帝,舊約有記述上帝的忿怒,而新約則多記載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為人贖罪,上帝就是愛。在販賣贖罪券時,首先是利用上帝是忿怒,又同時是恩慈的這兩種性情願意赦免人,再加插教皇可使用聖人的功德寶庫以代贖罪的思想,而最終的目的就是利己:賺取更多利益,包括權力和財力。或許可以這樣說,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就利用聖經的內容和人性的想法,構建成一套操縱他人以利己的思維,隨之吸引多人來歸從自己,以賺得好處。在這些情況之下,聖經和教會、教義和傳統都只是工具,只是達到人性的目的的媒介。相反,路德按照聖經內容和神學,並以服從上帝為權威的態度來面對事情,所以,對他來說,人悔改就可得到赦免,相信就可稱義,就是這麼「唯獨」的簡單。聖經和上帝是我們跟從的權威和對象,而不是利己的工具,這樣的話,教會就是上帝話語立定的教會,而不會被擄到巴比倫。

  然而,我們又不需太詫異,因為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人性,就有道與魔之爭,時間洪流這麼久,就不斷發生人以聖經和上帝做利己的事,但同樣,歷代也有大量按聖經和上帝旨意而行的忠心信徒,只是,在於此時此地,我們怎樣反省和自處。

  路德有一個很大的貢獻,其實又是很基本的教義,就是上帝願意我們認識祂是恩慈的上帝,願意犧牲祂的兒子以白白稱人為義的上帝。不錯,上帝會忿怒,毁滅被造物,但福音中的上帝,是位恩慈的上帝,願意萬人悔改,不願一人沈淪。如是者,教會其中一個形象,就是顯揚上帝的恩慈,我們想一想,在這個全球化競爭之下的亞洲大都會—香港,有那一個地方或氛圍,是以恩慈相待作為表現自己最核心價值的,教會一定要成為其中一份子。國與國、政府與政府之間的爭執;上市公司、銀行、中小企、甚至學校之間的成績、家庭親戚朋輩之間的爭競;弱與強的相對、富與貧的爭持,到最後,人又將信仰、上帝、教會作為個人比賽過程中的工具,不再以上帝和聖經作為人生的目標和價值,在香港,通常會不斷顯揚的是「業績」。

  在過往五十年的全球化過程中,業績和盈利似是唯一價值,教會也被捲入這個漩渦之中,但教會本身的價值觀是上帝的恩慈。講求業績只會向前,而恩慈則專注深化倫理關係。我們既然認信自己是上帝所造,自然應該跟從上帝的旨意而行,以顯揚恩慈作為我們人生的目標。未來數十年,我相信顯揚恩慈的教會才會持續發展。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啟思】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