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殺者家屬同行
 給予空間表達接納


2717 期(2016 年 9 月 18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在香港,平均每十小時便有一人選擇以自己方式結束生命,每年平均有近千個自殺者。他們遺下的親友,有人自責,有人憤怒,有人帶着疑問過活。面對自殺者親友的傷痛,教會和信徒應如何與他們同行?

  去年某深夜,Yoyo下班回家,見到弟弟坐在梳化上。弟弟是個濫藥者,曾接受福音戒毒但不成功,需要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因家人不願同住,他只偶爾回家吃飯,不會過夜。那晚他遲遲未走,家人因需休息,便催促他離開,惟期間發生口角,弟弟突然情緒激動衝進廚房,Yoyo即緊隨進去廚房,卻見弟弟蹲在窗邊,她衝過去扯住他的手,弟弟卻說「你不要理我」,然後甩開她的手,一躍而下。

  Yoyo本是個很容易自責的人,有時甚至會把不必要的責任都放在自己身上,事件對她而言,理應會留下永不磨滅的陰影和一生愧疚。但奇怪的是,那刻突然有個意念提醒她:「弟弟這次自殺是他個人的選擇,你並不需要自責;你也別往下望,因你看後是承擔不到其後果的。」Yoyo隨即不敢向下望,她覺得舉動和意念均異於平常的自己。

  錄了幾趟口供後,她體力透支,感覺很無助,希望有人可以為自己代禱,於是打開Whatsapp通知了近百位基督徒好友,「收到他們回覆『會為你代禱』,甚至只是一個祈禱手的圖案,已令我感到很大安慰,我覺得上帝使用Whatsapp為我輔導。」後來見到丈夫連連失眠、偶有自責,她相信是上帝透過反常的舉動減低事件對她的傷害。

  教會傳道安慰她後,給予很多實際建議,又有傳道轉介殯儀業弟兄幫助她處理後事。但令她始料不及的是一向反對基督教的母親,竟一口答應喪禮以基督教儀式進行。弟弟生前曾受浸,能讓他有尊嚴地離去是Yoyo的心願,在戒毒村牧師和牧者幫助下,喪禮得體地完成。

  她回憶說:「我不想影響媽媽情緒,所以不敢在家哭,甚至不敢將事情講給親友聽。」Whatsapp裏的信徒朋友成為她的情緒出口,至今她仍定期發放代禱信息,讓朋友與她同行。

  事發半年後,她在教會分享見證,弟兄姊妹知道後輕輕拍她肩膀,說句「你很勇敢」,Yoyo很感動地說:「家屬其實需要空間適應,若在短時間內太多人關心,太多人詢問事發經過,反而是在傷口上灑鹽。」

 

  表達接納提供協助 忌即時談宗教話語

  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高級服務經理(美國認可死亡學院士)梁梓敦先生多年來參與推動「護慰天使」計畫,透過招募義工,幫助喪親者辦理後事,關懷臨終者及喪親者家屬,至今已幫助超過二千八百宗個案,其中包括自殺者家屬。他指出,自殺者家屬得悉親友自殺第一刻,通常會感到震驚及難以相信,甚至出現內疚、遺憾、自責、憤怒等情緒,而且可以長時間持續,「與有預期死亡的喪親者不同的是,他們會想很多事,是否因為曾鬧過打過死者而導致其自殺,又或沒有做防止死者自殺的事。」他續言,不少家屬會感羞恥,認為是不光彩的事,有基督教背景者尤甚,「他們會認為觸及到不能做的事,於是不願意告訴教會,甚至覺得無地自容而離開宗教。」

  梁續言,曾有信徒的家人因精神病而自殺,回到教會後感到教友關心自己卻不認同死因,感到好不自在。他不諱言:「我亦曾出席過自殺信徒的喪禮,教會代表發言時說:『我感到很難過,弟兄將要被永遠隔絕,因為自殺是基督教不容許的事。』從神學角度他可能是對的,但當刻卻無法安慰到家屬。」他認為對喪親者家屬而言,宗教可以是幫助,也可以是傷害,在乎於教牧揀選從懲罰與審判,還是寬恕與憐憫角度去表達。

  與自殺者家屬同行,他建議首要的是接納,然後是聆聽和陪伴。同行者可以透過說三類說話同行,第一類是觀察到的感覺,如「我看見你很難過」,忌在說話上加鹽加醋;第二類是分享自己的感受,如「我聽到後也很傷心」;第三類是提供實際的協助,如辦後事、落口供、家居清潔、煮飯帶小孩等生活事務。

  他又提醒同行者要避免說「節哀順變」等說話,及說太多宗教話語:「例如父母喪失子女時,有教友說是上帝的祝福。家屬問為甚麼?他卻說要對神有信心。」他直言聖經中,約伯喪親又破產後,對神有很大疑問,經歷時間才跨過苦痛。他建議同行者給予時間,不要強迫他們祈禱、返教會,團契則可派出相熟代表團友,表達關心和向團友報告近況,減少對喪親者的壓力。

 

  自殺者會遺下信息 喪禮表達接納關懷

  自殺的問題不單在社會上發生,亦有教會經歷過教友自殺,要牧養其家人和教友絕非易事。香港聖公會明華神學院副院長、北角聖彼得堂主任牧師林振偉分享處理教友自殺的經歷,他指十多年前牧會時認識一位患上思覺失調的青年人,平日行徑甚是正常,亦有定期輔導及見精神科醫生,他曾向牧師提及大學同學及家人問題令他困擾非常。未信家人其後將喪事交給教會處理,「每個自殺者都有信息希望留下,可以是控訴、責備、不滿或是自責。」林牧師說,在喪禮上牧者應為自殺者講出所留下的信息,他認為家庭深遠影響了青年人,故當時透過信息教導提醒其家人。在過程中他亦刻意不提及死者是自殺,以「每個人都有一個方式離開世界」作為取締,並多加表達接納,透過詩歌關懷家屬。

  「聖公會很少在教導上強調絕對不能自殺,因為每個人也曾有自殺念頭,只是程度和選擇問題。」林牧師說,人生有高低起伏,教會應導引會眾思考平淡日子時應如何過度,找尋生命價值,可以為世界留下甚麼,而非帶走甚麼。他從神學角度指出,猶太人對死亡的看法並非生命的結束,而是讚美上帝的終結,因為死後要到陰間停留,但同樣他們相信上帝仍然會聽禱告,這源於聖經指上帝創造生命的目的是讓人讚美祂。

 

  團友自殺引起疑問 牧養回應得救問題

  基督教會活石堂(九龍堂)堂主任王少勇牧師去年經歷一位患有躁鬱症(Bipolar)的教友自殺,團友得悉後非常難過,有初信團友更問及得救問題。他指,在神學上討論多年仍未有肯定答案,從牧養角度而言給予生者盼望最為重要,因此他回應說:「我認為是得救的,因為耶穌說過,誰也不能從我手裏把他們奪去,『誰』也包括自殺者自己。」

  他續指,活石堂內部有指引,凡肯定離世者已信主,並渴望教會協助,不論死因均會為其舉行安息禮拜。該自殺者家屬將喪事交予教會辦理,除慣常程序外,主持重申死者已歸回天父懷裏。教會亦安排大殮時,讓親人在遺體前講出最後說話,並用經文回應安慰家人,因自殺者家屬情感複雜,牧者會按情況代死者向父母道歉,幫助他們疏導情緒,減少遺憾,事後亦會安排有專業輔導資格的牧者定期探訪跟進情況。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