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義與神學


2704 期(2016 年 6 月 19 日)
◎ 信仰重尋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據說俄羅斯東正教會有三個聖人,住在一個小島之上。他們晝夜禱告上帝,熱心關顧弱小貧寒。有人告訴管轄小島的教區主教,這三個人其實完全不通曉大公教義,對教會的諸般禮儀亦一無所知。教區主教感到有點尷尬,於是決定親自到小島巡視,順道給這幾個人惡補基本教義以及教會的禮儀、禱文。當這位教區主教完成任務,坐船離開小島之際,卻驚訝地發現三位聖人正從後追趕,並且是在水面上行走。主教請船家慢下船來,三人亦隨後趕至。上到船上,那三人解釋他們之所以追趕主教,是因為他們忘了主禱文中間的幾句。主教告訴他們不用擔心;是否能夠一字不漏地背誦那些經文,其實並不重要。

  我想這個故事並不是要將正統教義與信仰實踐對立起來。我們不錯是透過聖經記載的事件和教訓,去建立我們對信仰的認識、對上帝的信靠;寶貴如聖經,亦只是認識信仰的媒介,而不是信仰的對象。畢竟主耶穌當年出來傳道,並沒有給門徒留下識別異端的《真道手冊》;信徒有機會擁有不同版本的翻譯聖經,亦只不過是宗教改革運動之後。

  至於教義與神學,就更是每個時代因應當時具體的思潮和問題,叫信仰變得更適切易明的回應和抗辯。因此,每一條信經和教義,都無可避免地刻畫着當代的印記;每一種神學,都註定有它們特定應對的問題和時效。如果一切的答案都是相對於它們的問題而有效,那麼脫離了原本的問題,那些答案就變得難以理解了。這基本是這一代信徒所面對的困難。

  溫故知新、借古鑑今固然有其不可取代的好處,但除非每一個信徒都有學者的智力和胸襟,否則勉強信徒回到已經不再存在的拉丁世界,解決那些不再適切的哲學問題,恐怕註定徒勞無功。我當然不是反對神學,只是想指出神學真正的任務是讓人明白信仰,而非讓人仰慕我們艱深的概念以及莫名奇妙的術語。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