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沈溺影響生活
 青少年為高危一族


2704 期(2016 年 6 月 19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互聯網無疑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同時卻衍生了一眾低頭族,他們機不離手,若離開手機電腦即有莫名的失落感。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與環球天道傳基協會已於六月二日,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港福堂舉辦「低頭一族」講座,執業精神科醫生陳玉麟醫生和資深情緒及領袖訓練顧問余德淳博士,分別從病理及情緒管理角度,分析網絡沈溺的成因和影響。

  陳玉麟醫生指,賭博、網路、購物和性等都會令人上癮,嚴重者可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導致人際關係疏離。他強調,成癮非一夜發生,而是經歷一定進程所致,故可以預防和控制,「毒品上癮較易隔絕,因我們知道不應該接觸,但網絡不能完全脫離,所以發現早期成癮已需介入,引導他做一個健康網絡使用者。」

  他表示,網絡成癮至今仍未有統一定義,但研究大多認為,使用電腦費時的程度可造成困擾,甚至影響生活上各種功能已算成癮。根據明光社於二零一零年進行的「基督徒網絡沈溺」調查,發現潛在網絡沈溺者為28.9%、網絡沈溺者為11%,其中以年輕組別為多。他認同青少年是成癮高危期,因青少年好奇並喜歡試驗性接觸,且研究發現成癮大多始於青少年階段,當中又以性格內向孤僻、自卑或有情緒病的人較易上癮。

  他遂以醫學角度解釋,青少年網絡成癮有機會與神經系統的獎賞機制病變有關,「各人的神經系統獎賞機制都不相同,例如有人可透過運動、交友等,幫助自己保持日常愉快心情,但如果此系統病變,可能需要進行刺激的活動才可滿足機制,如沈溺瀏覽網上性資訊等。」他指,青少年的神經系統獎賞機制處於塑造期,若過早接觸到易令人上癮的事物,將改變腦部細胞,長大後只能在該事物上得到刺激。

  除了藥物治療處理沈溺問題外,陳玉麟醫生指最重要是了解成癮的潛在原因,然後激發患者改變的動機,而非強制禁止其上網。「父母應與子女傾談,從中引導他發現自己的負面改變,當他開始思考沈溺問題,父母可分析戒掉過度上網的利弊,讓他決定作出改變。」他強調,青少年在決定改變的階段會十分害怕,因他們要離開熟習的生活習慣,故家人必須從旁鼓勵,逐步引導他戒除陋習,切勿一步登天。此外,即使他成功脫離心癮並可繼續維持,也會因壓力而復發,他籲家人不要灰心失望,「年輕人曾經接受了別人的期望和認同,若重蹈覆轍,他們比任何人都要傷痛。」所以成癮問題一旦復發,家人可多留意子女的煩惱,思考治療過程是否有遺漏的地方。

  余德淳博士則從情緒管理角度,指出目光接觸是解決寂寞的辦法,然而年輕人長期使用電腦溝通,大大減低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最終只會更加寂寞。他分享從前唸書與同學玩羣體活動,縱然玩得大汗淋漓也十分開心,快樂的感覺比使用電腦更多。他又指,打遊戲機容易讓人失去自制力,變相被機器控制生活和情緒,較難進行自我情緒管理。他籲會眾反省生活的意義,除了關注成癮問題外,更重要是思考戒掉不良習慣後的生活模式,「即使不上網,若價值觀只徘徊於飲食,很快便會變成生活空洞的人。」

  因應時代需要,不少教牧同工以科技,如社交媒體拉近與青少年的距離。他同意此做法,但提醒網絡目的是快捷傳遞訊息,因此通訊切勿冗長繁複,言精意簡地告知對方重要訊息便可,否則很易變成無意義的聊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