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悲觀


2645 期(2015 年 5 月 3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尼泊爾七點九級大地震,死亡人數估計最少三千,翌日香港又發生修車房大爆炸,釀成三死九傷,其中一位死者是的士司機,他剛將的士駛到車房修理,據云這位司機下個月將榮升岳父。

  人生充滿變數,禍福鮮有準則,更是難以預測。近年多了人將基督教信仰等同於所謂「正向思維」,以為信了耶穌就事事朝樂觀的方向想,因相信上帝在冥冥中必保佑。

  事實上基督教向來習於強調人世間的黑暗面。舊約的《傳道書》多次提到人生的虛空與無常,不論義人惡人、好人罪人、獻祭的不獻祭的,所受的事其實沒有分別。十七世紀法國哲人巴斯噶(Blaise Pascal)著作《沉思錄》,直言快樂只是幻象,悲慘才是常態,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直接面對這個殘酷的現實:「人的偉大來自明白自己的不幸。」

  我們應該向巴斯噶以及基督教傳統上那一大串悲觀主義者致敬,因為他們幫助糾正了我們那份盲目的、自以為是的樂觀情緒,以為凡事必逢凶化吉,明天一定會更好。基督教中的「成功神學」在某程度上洗了現代基督徒的腦,以致幾乎粉碎了我們維持悲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也因而摧毀了我們保有神志清明與理性務實的能力。

  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懷抱悲觀的世界觀不表示必須過毫無樂趣和沒有希望的人生。悲觀者有時比樂觀者更具備珍惜和欣賞美好事物的能力,而且不會以為它是必然和長久。同時對現世「悲觀」的信仰幫助我們將盼望放在永恆的天家,這叫我們更加明白這世界非我家的道理。

  對人世間的苦難,我們當心懷悲憫;對生離死別,當遵行《傳道書》的訓誨:「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明白了悲情是人生的必然,對偶拾而來的幸運和快樂,心中就更有一份感激。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