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篤信力行講座
 耶穌以比喻顛覆公義


2645 期(2015 年 5 月 3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由香港浸會大學校牧處舉行之第九屆篤信力行講座「耶穌的比喻顛覆世界的信息」,第三講「顛覆公義」已於四月二十六日晚上舉行。英國雪菲大學聖經研究博士曾思瀚博士以馬太福音二十章一至十五節「葡萄園工人」比喻作釋經,討論上帝的國度與永生問題,提醒作門徒不應有犧牲的底線。

  曾思瀚博士指出,「葡萄園工人」的比喻一般有三個釋經進路,一是從上帝的主權出發,視家主為上帝;二是把重點放在作工的人身上,先是猶太人,後是外邦人;三是同情先來的人,負面地視資源分配為壓迫。然而,他說比喻的重點是後來的人未知工價就願意作工,因為閒站的人都是社會不公義下產生的邊緣人士,故他們不計較工錢多少,但求能存活,主人則因「作好人」才聘請後來的人,慷慨分配資源。

  他提醒信徒讀經時勿把比喻看成寓言,要找到重點:「在經文首句的『天國好像』其實就是整個比喻的重點,已肯定主人不是上帝,工人非代表各種族的人。」他續指比喻以「因為」二字作開首,事實「葡萄園工人」的比喻,正是回應十九章十六節「少年財主」比喻,以及彼得對「公平」賞賜的疑惑。

  在「少年財主」的比喻中,耶穌帶出跟從祂的人要犧牲自己的優勢才能得着永生,彼得續後問耶穌自己已撇下所有,將來會得甚麼賞賜,曾思瀚博士解釋彼得真正問及的是「公平」的問題。然後耶穌卻回答說「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曾博士解釋:「耶穌如此顛覆的回答,並非真有人在前或在後,而是指上帝的國與門徒所想像的不一樣。」

  曾思瀚博士認為:「彼得願意捨棄所有,與少年財主看似不一樣,但其實心態完全一樣,因為他們同樣在計算付出多少。」耶穌因而提醒彼得只是個閒站的乞丐,跟隨耶穌全是恩典,提醒他不要計算功德。曾博士續以一九五零年代的美國,有牧者成立不同種族共融的基督徒羣體,以此顛覆不義的社會制度,期間被人控告,一位任職律師的資深信徒以「需要糊口、作門徒有底線」為由拒絕協助。

  曾思瀚博士以「門徒」和「粉絲(意即擁躉)」來界分兩種信徒,「作門徒跟隨的定義是沒有底線,而粉絲則會計算清楚,恩典是其中的關鍵。」他批評今日不少人口說的「跟隨」只流於窺探形式,更有不少資深信徒喜歡在見證分享自己犧牲多少,實是愈老練愈會計算。

  他回到經文解釋,大部分學者認為馬太福音是寫給猶太人,也代表當時的資深信徒。在七十年聖殿被毀後,他們成立了一個羣體只包容自己人,難以離開會堂,但耶穌吩咐他們出去實踐大使命。馬太福音正是要挑戰這個羣體的底線,要他們包容外邦人,要他們回到恩典的基礎,沒有底線去跟隨耶穌。

  在問答環節時,曾博士回應指除了信徒個人,教會為公義發聲也不應設底線,然而今日教會連賙濟窮人也需要開會,運作的方式已防礙發聲,教會需要重新檢討。他又提醒福音需要真正的實踐,但今日在網絡影響下,信徒常以為「Like」就是等於行動上的支持,如近日尼泊爾地震事件,不少信徒在按「Like」後沒有真正去幫助災民和實踐。此外,曾博士建議若遇上不願為公義發聲的信徒,不要想着自己是「聖靈」能感動他們,只需要做好本分,以身作則,與同路人一起去作。他最後說,在生活上公義與愛是並存的,「你不可能有公義但沒有愛;你不可能有愛而不行公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