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貧說起—天台學校


2631 期(2015 年 1 月 25 日)
◎ 一起走過從前 ◎ 余妙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二次大戰後,香港人口隨着難民潮和嬰兒潮迅速上升,適齡學童數目也隨之增加,公立學校學位嚴重不足,面對沈重的教育負擔,港府卻束手無策。當時社會經濟環境惡劣、生活艱苦、失業者眾,許多學童因家長無法繳交學費而被迫退學,據一九五五年八月一日星島日報報道:當時失學兒童就超逾五萬人。兒童失學也為社會帶來治安隱憂,港府必須思索教育方向。期間又正值石硤尾木屋區大火,為安置大量無家可歸災民,政府興建七層徙置大廈,並設置天台學校以解決兒童入學問題,更呼籲慈善組織和宗教團體參與承辦,政府免費提供地方予有興趣團體開辦學校。當時不少教會都積極回應,一來教會有責任關懷失學兒童,讓他們都得享教育的權利。二來亦期望能透過教育進駐徙置區,建立教會,向居民傳揚福音。

  由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單是由基督教會主辦的天台學校就超過五十所,參與的宗派包括有:浸信會、路德會、信義會、衞理會、中華基督教會、宣道會、聖公會、神召會和救世軍等,主要分佈在竹園、横頭磡、東頭邨、石硤尾、李鄭屋邨、大坑東、牛頭角和柴灣等區。教會動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在有限的天台空間上建立課室和運動場,分上、下午班上課,學費便宜。天台學校設備雖然簡陋,但師生關係密切,學生在惡劣的環境下上課,也磨練出堅忍和刻苦的精神。天台學校的出現,對當時居於徙置區的大量基層市民,確實為他們提供了廉價而基本的教育。

  與天台學校一起成長的是天台教會,教會在建立學校的同時也建立佈道所,教會與學校有着密切的關係,也得到居民的信任,能接觸大量學生及其家長,許多信徒都是透過學校而認識福音的,自一九五六年開始,教會人數也大幅增長。

  隨着政府在一九七零年代推行九年免費教育和新的房屋政策,以新型公共屋邨取代徙置區,天台學校亦隨之停辦,與之並存的天台教會亦遷徙他區。當時期的教會的確能把握時機,看準失學兒童的需要,動用資源,建立極富創意的天台學校,走上普及平民教育的道路,見證有福音傳給貧窮人的信念。

  今日已不需要有天台學校的建立,但並不等於基層學童的需要已得到完滿解決,縱觀今日香港貧窮問題,容易延續下一代,長於貧窮家庭的孩子,因着經濟困難,居住環境惡劣,成長軌跡的缺陷,往往輸在起跑線上。教會能否把握時機,開放地方、組織信徒、幫助貧窮學童免費補習,打好學習基礎,將來能有機會升讀大學,擺脫貧窮?福音從來就不是空談,而是真正的讓人感受到愛,從而經歷上帝的愛。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聯會內望】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