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與信仰」講座
 生命教育價值為先


2631 期(2015 年 1 月 25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前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講師鄭崇楷先生分享語文與信仰的關係,他自一九八六年起在教院任教普通話,認為今日香港的中學生最需要語文能力和人生方向。他指出,語文有三層功能,包括口語溝通、邏輯思維和生命教育,直言今日年輕人語文能力低下教會責無旁貸,「語言最精采是思維,表面功能是交流,而深層次是邏輯思維,教會是最佳場合培育年輕人的聽說讀寫能力。」他舉例,今日不少年輕人成為「宅男宅女」,因不願與人溝通交流,他們多是非信徒又或長期留在巨型教會中隱藏自己,以致不善言辭,更未能深進到邏輯思維,教會有責任令他們投入羣體生活。

  他不諱言,今日香港老師有兩大問題,一是老師做了教科書奴隸,而非當作工具;二是自身不喜歡老師工作,天天在挨日子。而教改卻提倡學生是主角,技能為本的方向,但鄭崇楷認為很多老師並沒有抓住重點,去培養學生的解難能力。加上家長習慣為子女預備一切所需,使他們缺乏很多參與機會。故他鼓勵老師和家長要發掘學生優點,鼓勵思考,多給予練習機會。他又分享拿但業和耶穌的對話,當拿但業問耶穌「還能拿出甚麼」時,耶穌就指他是真以色列人,找出其優勢並欣賞他心裏沒有詭詐,「面對年輕人,我們需要有耶穌的語言智慧。」

  資深社會工作教育工作者霍小玲女士在這六年參與四川地震災後支援工作,透過生命教育幫助當地學生重建心靈。在當地她使用聖經基礎研發的生命教育課程教材,雖然在國內使用時刪去聖經用字,但內在的價值觀仍引發學生思考生命,使多人歸主。她指,早在四川地震前,中國已有生命教育的概念,如雲南的「三生教育」談及生存、生活、生命,推崇生存是技能,生命則是最高層次,是一個人存在的認知和考慮。

  她指從《約伯記》可見,人有兩種張力,既希望安穩平順,也渴求變動和顛覆,兩者同時存在,「在安穩平順中很難會改變,但災難出現時會敲醒人渴求變動的一部分。」她說,要培養抗逆力首先要強化人際關係以作保護因子,然後平衡身心社靈,最後為苦難和逆境意義作領悟和預備,例如災後建立讀書會,讓學生可以互相分享想法與感受,建立像團契生活的羣體支援。霍女士指生命教育相信「信念引導品格,品格建立能力」,有異於能力為本的社會,推行價值領導。在課程中特別將人分為「二種生命:三個追求」,以「體」、「魂」、「靈」成為漸進的三個層次,停留在「體」層面即傾向選擇平庸,進到「靈」層面則選擇追求卓越,「簡言之是聖經所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的意義。」

  由基督化通識教育資源中心、興學證基協會及宏恩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舉辦之「通識與信仰」講座第三講,已於一月十七日舉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聯會內望】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