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世紀教會
 恪守基督是主信念


2631 期(2015 年 1 月 25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由德慧文化主辦、旺角潮語浸信會與播道會窩福堂合辦之「抵抗與順從?全權統治下的教會」第二課「第二、三世紀教會」已於一月十五日舉行。基督教思想(教會歷史)副教授吳國傑博士參考早期教父文獻記載,第二、三世紀教會在面對政權時,信徒恪守「基督是主,君權神授」的原則,走在親政與反政之間。

  吳國傑博士指出,第二、三世紀教會受到羅馬帝國極度獨裁的統治,每當有反對行動都會被大力鎮壓,猶太人就曾因反對羅馬帝國而遭剷平聖殿、失去耶路撒冷。吳博士從早期教父文獻中了解當時景況,「不少早期教父是使徒的好友、門生或徒孫,曾直接或間接與使徒接觸,他們的著作對準確詮釋使徒的意思甚具參考價值。」

  他引述包括羅馬史家塔西圖、戴奧、教會史家優西比烏等人的文獻,記載基督教長達二百多年受逼害的情況。例如尼祿火燒羅馬城後,嫁禍予基督徒,使他們及後受到鬥獸、被活活燒死等多番逼害,彼得和保羅亦因而殉道。而他雅努時期的逼害相對較輕微,遇到舉報才會嚴懲。但到德修統治時首次發生全國性大逼害,他要求統一信仰,基督徒要放棄信仰,向羅馬神獻祭,違反者會遭到處決,以致當時很多信徒失落跌倒,造成教會分裂。但最慘烈逼害發生於戴克里先統治的時期,為統一信仰,他下令毀滅教會、焚燒聖經,不少信徒殉道。

  吳國傑博士認為:「值得留意的是當時教父主力於神學教義、護教論證工作,也會討論教會牧養,卻很少探討政教關係、公共神學。他們只堅持『基督是主,君權神授』兩大原則,沒有想過要推動社會改革。」信徒恪守「基督是主」信念,直接影響他們的生活方式。他指,基督徒拒絕參與有違信仰的社會活動,不出席殘酷的競技場,也不到淫亂的浴場,同時基督徒積極參與社會上的扶貧救濟行動,各種的慈惠行動更成為崇拜後的延續活動,更會不畏死亡照顧傳染病者,因而在社會有一定影響力,「這也是為甚麼初期教會受逼害但仍有不錯發展,因着他們的無私犧牲,其他人不作舉報。」

  除此,他們對政教採取「君權神授」的信念,提倡尊敬尊重掌權者,但強調神才是終極順服的對象,順從神優先於順從政權,吳博士說:「他們自始至終都順從神,在沒有違背神的原則下盡力順服掌權者。」他們對此作出具體實踐,教父會以敬畏神的心尊重和服從地上的權柄,倘若有羞辱長官的,聖職人員會遭停職,信徒亦會被停聖餐。他們又強調作好公民,在盡力遵守國家法律以外,願意更爽快地繳納稅項予政府。

  吳續言,信徒當時相信「兩個國度」,有強烈屬靈屬世二分的思想,故他們會鼓勵追求永恆國度而暫時忍耐現世苦難,深信神的公義審判和將來會得榮耀。因此,在面對不義政權時,他們選擇較柔和的手段作回應,諸如會好言勸誡政權小心神的審判。選擇柔和面對全出自他們輕視現世的信念,不以暴君為仇,亦不推翻政權,只堅忍不屈地祈求神的拯救和審判,成為抵抗與順從之間的第三種選擇,既不親政,也不反政。

  「很多人覺得不是親政,就是反政,但初期教會偏偏選擇另一條路線。親政者視政權是主,反政者視人民是主,但當時的基督徒堅持基督是主,自我不是主,選擇了第三種選擇。」他最後重申,第二、三世紀教會的取態只是例子,並非是模範,當中亦有問題存在,但其在全權統治的回應值得信徒反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聯會內望】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