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失魂落魄的香港小孩子


2570 期(2013 年 11 月 24 日)
◎ 教會之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從物質生活的角度,這一代的香港兒童享有前所未有的繁榮和富裕。百分百享受免費教育,多數擁有手機以至智能電話,許多有外傭照顧,大部分三餐無憂甚至營養過多。這一代大多數香港小孩子雖然養尊處優,飯來張口衣來張手,但他們比以前的小孩子更快樂和幸福嗎?

  香港回歸後出生的新一代,如果是九七年出生的今年剛十六歲,千禧年出生的才十三歲升中一,他們經歷了回歸至今的社會種種變化:港人治港、亞洲金融風暴、千禧年、沙士危機、自由行、零八年金融風暴,以至中港矛盾和管治困局。當然小孩子未必切身感受到這些變化,但他們的成長肯定受到社會陰霾所籠罩。面對父母及成人世界的無奈、徬徨、失落、焦慮,小孩子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有精神科醫生和兒童心理學家說近年多了許多兒童的情緒問題和精神困擾,甚至有五歲大的幼稚園學生患上抑鬱病,這些都是不容輕視的警號,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清朝學者龔自珍曾說:「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香港新一代兒童面對的最大成長危機,首先沒有歷史,也就是沒有根,生命給懸空。以前不論在家抑或在學校,父母及老師都喜歡對孩子講解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由此培養了孩子的歷史感和歸屬感。但當下香港的幼孩只在追逐所謂起跑線上的優勢而失魂落魄,兩文三語的催谷不在話下,還要學琴學跳舞學奧數學珠心算,更要為考上所謂名校而操練面試技巧,試問幼嫰的心靈又如何容得下這些重擔呢?

  另一個危機就是沒有文化,或者說只有淺薄和貧瘠的文化。父母為追趕時麾,送孩子智能手機,令孩子過早沈迷網絡世界以至上癮不能自拔。孩子原本是屬於大自然,應該多帶他們去公園或海灘,但香港的小孩子只日夕流連於空調的室內和商場,他們的心靈生活變得貧乏:一些學校表面上是鼓勵閱讀,但又偏於功能性和過分注重評估,結果扭曲了自由閱讀的真義,學生長大後非但寫不出像樣的文章,還錯別字連篇,更別提撰寫文言文,或閱讀著名古典文學,如《紅樓夢》這類經典著作了。

  香港教會辦有不少中、小學,可惜近年都不能幸免的追逐名校化,以至在課程設計及學與教的安排上,世俗的價值觀都凌駕於質素教育之上,結果莘莘學子都給填鴨,而輕忽了心靈文化和德智體羣美五育均衡的發展。

  六、七十年代的教會學校,常教學生唱一首聖詩叫《光明美麗物歌》,歌詞提到小花、小鳥、青山、太陽、菓子、雪花、花園,學生一邊唱一邊憧憬天父上帝所造的世界是何等浩瀚美麗,他們的眼界擴闊了,內心溫暖了,精神抖擻了,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盼望香港的家長和師長,真正知道孩子需要的是甚麼,不要再讓他們因成年人的功利和短視而陷入絕境。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