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基學院神學院金禧
 逾千人聚首分享喜悅


2570 期(2013 年 11 月 24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金禧神學日慶典感恩崇拜已於十一月二日在崇基禮拜堂舉行,逾千名師生校友及親友聚首一堂,慶祝崇基學院神學院(下稱崇基)五十週年校慶。除了神學院學生詩班獻詩、介紹新生及畢業生、畢業生致辭、校務報告之外,今年感恩崇拜特邀多位前崇基神學組主任及退休教師分享在學院教學的點滴。

  退休教師聚首勉勵日新自強

  分享環節由神學院院長盧龍光牧師、校友會主席李信堅牧師主持。九十年代來到崇基任教系統神學的古愛華牧師(The Rev. Dr. Winfried GLUER)分享,教授基督論時也有同學質疑神學與九七有何關係。他認為理解形勢、知道福音真理,就是神學加上處境的方法。他指出大學就是「the great learning」的意思,勉勵同學要日新自強。六十年代在崇基任教倫理課程及研究中國教會與社會的白理明牧師(The Rev. Dr. Raymond WHITEHEAD)則寄語師生不負崇基的優秀訓練,要為教會和社會的緣故一同努力。

  崇基神學組首位主任廖新民牧師認為,現時信徒面對很多挑戰,而解決方法則與耶穌基督有關。他從耶穌基督在釘十字架時說的話鼓勵參與者和教會要成為聆聽和使人復和,亦要渴求公義、彼此看顧;並且因為樂園是希望和盼望,教會應該充滿好信息,也要懂得感恩;以及如耶穌將靈魂交到上主手中,就是在最深的幽谷,也相信上主。歐禮彰牧師(The Rev. Dr. John W. Olley)於六、七十年代擔任神學組主任,他回憶七十年代的香港與中國充滿變化,當時的學生亦非常關心信仰與中國的關係。

  心繫神學教育 傳承歷史使命

  在歐牧師任教期間,已有師生研討的時間,當年因為老師不多,全體老師也要參與,雖然各人有不同意見,但仍共同為神學教育而努力。他憶述,在教會領袖紛紛移民的年代,仍有本地牧者願意承擔神學教育的責任,是上主帶來的新機會;「故此我們對將來可以有信心,因為基督的復活就是我們的盼望。」盧龍光牧師坦言,當時並無華人老師,沒有神學樓,而教學環境和條件欠佳,但這些從外國來華的老師對中國有承擔,雖然中國當時尚未開放,但他們已想到中國的需要,學院整個傳統就是從十三間中國大學開始。

  曾任神學組主任的潘應求牧師亦分享,他離開時一直心繫中國的神學教育,現時看到不少內地同學來崇基讀書並回內地事奉,深受感動。陳佐才法政牧師指出他在崇基事奉二十年,經驗到何謂以「牧養」為先,就是不能先視任何人為有罪,也暫不要查根問柢,聆聽和了解特殊經歷後,就會明白每個個體都是與別不同。江大惠老師笑言,慶幸自己在崇基度過了唯一一個壯年和中年,在地靈人傑的崇基,與師生相處和交流,是生命中寶貴的資產。他勉勵師生,神學和做學問是沒有捷徑和速成的,必須經過長時間的浸淫。有學者指出,約伯記四十二章六節的塵土和灰可譯作安慰,「我們因相遇而不孤單,而藉着軟弱,我們仍能得到安慰。」

  探討社會議題 體現道成肉身

  畢業生代表趙秀娟和林世烽同學在致辭時分享在學院的生活,除了深化本地和內地同學的交流之外,內地同學之間亦呈現出多元文化,來自不同教會或省份的同學亦互相學習。既為大學中的神學院,亦提供機會予學生和不同本科生交流甚至成為同房,豐富對不同學科的了解。過往一年崇基同學探討了不同社會議題,包括國民教育、碼頭工人罷工、同志平權等,在不同意見之間雖有張力,但同學亦因此而更有成長;其中神學院和學生亦為議題禱告、退修,在是非對錯以外,更學習與有需要者同行。

  盧龍光牧師在校務報告時特別指出,2012-2013年度學院與中大共同開展了愛鄰「社」服務學習計畫,鼓勵全日制本科學生及團體以服務學習項目來服務鄰近地區弱勢人士,將神學從學術場景帶到社區。首次試驗計畫共有五百一十四人次非神學生參與。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