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窺所見


2535 期(2013 年 3 月 24 日)
◎ 黃金歲月 ◎ 昂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聽說這像一顆彈丸之地—香港,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居民人數僅二、三十萬,可是到如今只八十年間,驟增至七百多萬。特別在日治三年八個月的後期,差不多成為死城,多年幾經衝擊,轉眼又興盛起來,更一次比一次好,真是一處福地,因為這是位於太平山下,不能不說這算是異數。

  只要鄰近各處地方有甚麼風吹草動,大然者改朝換代,越南變色,這地方就成了安樂窩,人潮似浪般湧來,原是一個漁村的小地方,也隨著時勢蛻變成為一個知名的都會,久居於這地方,冷靜留心觀察,可又發現了這裏的一點「民風」,如今慣說是文化罷。

  這小小地方被冠名為「香港」,既美且雅,讀音響亮,其實居於斯的人,除了少數世居的之外,差不多都是從各地各方移居過來的,頂多也只有四、五代。又受了英國多年的管治,先來的一羣,也不知怎樣形成了一種牢不可破的「自保」之風?「香港地人情薄過紙」,早在七、八十年前兒時已聽慣,又因住居地方狹小,就有「留食不留宿」這樣的話,貼鄰坊眾交往漠然。如今慣說劏房,以往是「牀位」,也造成包租婆(公)這一種特殊的行業,像電影中陶三姑飾演惡形惡相的角色。

  另一種對外來人和事物有點抗拒?特別在言語方面較為顯著,如今踏過了羅湖橋,隨處都以普通話交談,偏偏香港例外。雖然到處也有說普通話的人,但多是自由行的國人甚至是各地華僑。港人還是用「我哋啲廣東話」,到現今依然故我,有點兒費解?再想一下,可能說:這是地道的「本地話」。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