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遠是我們的好兒女


2496 期(2012 年 6 月 24 日)
◎ 世說新語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為人父母者,一般難以接受子女是同性戀者,一項調查發現,逾八成家長發現自己子女有同性傾向時,會失眠及壓抑,兩成家長更會與子女發生衝突;有過來人父母呼籲同路家長放下心魔,強調有同志孩子並不羞恥,因為愛能包容一切。」

  《蘋果日報》16.6.2012

  父母發現子女是同性戀者,是否看為家門不幸或上天降禍,在乎你採取甚麼觀點和立場,及以甚麼態度面對。

  聖經記載門徒曾問耶穌,那個生來瞎眼的人是誰犯罪的果報?是自己抑或父母犯了罪呢?耶穌說兩個都不是,而是要在這事上顯出上帝的作為。當人發現自己愛不了異性,其內心也大受衝擊,對其指摘和嫌棄不單無補於事,更會令事情惡化。

  幾年前名噪一時的日本電影《禮儀師奏鳴曲》,開場一幕就是講述禮儀師替一位「男同志」化妝,這位女兒身打扮的男孩子一度令父母失望、憤怒、羞恥,亦為家庭帶來衝突矛盾,但到入殮的一刻,「他」的老父衝向靈柩,邊哭邊說:「無論如何,你都是我們的好兒子!」

  據云,同性戀傾向佔人口比率約十分之一,這數字也許未必準確,但佔二十分之一乃幾乎可以確定。那麼以香港七百萬人口計算,有同性戀傾向人口起碼有三十多萬,如此香港最少有三十多萬個家庭的父母要面對子女是「同志」的事實。

  根據大公教會的傳統,關懷及牧養有同性戀傾向的人士及其家人乃有其原則,主要是從四個向度:第一是「醫治」,即設法修復人的整全性和回復那原先的創造秩序;第二是「支援」,是當損毀無法修補時,如何扶助當事人堅強地面對苦境及減少創傷;第三是「指導」,即引導當事人在如此實況中作出明智及合乎信仰的抉擇;最後是「復和」,是重修人與自己、人與別人、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

  父母發現子女是同性戀者,如果能夠有教會的關懷,並且有按照上述原則的全面輔導牧養,就較能健康及積極面對。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生總有未如人意的地方,就算兒女不是「同志」,在這時代也不容易覓得意中人,分分鐘也會成為「剩男」或「剩女」。最重要的是以愛承受一切和接納兒女,指導他們過健康忠貞的生活。正如電影中的對白:無論如何,你都是我們的好兒女。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聯會新堂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