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顧宣教士子女朋友關係作起步


2479 期(2012 年 2 月 26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講者們以宣教士、宣子、教會和差會的角度與會眾進行交流分享。

  香港第一代宣教士開始踏入「退休潮」,曾在襁褓中的宣教士子女已長大成人,他們相繼回流香港或遠赴外國,入讀大學又或在職工作,他們的經歷有助信徒學習關心新一代的「宣子」。由香港差傳事工聯會第三文化孩子關顧委員會主辦,西灣河平安福音堂協辦的「宣關,關宣子,關你咩事?」關心第三文化孩子講座,已於二月十九日下午舉行。

  海外基督使團宣教士關顧主任杜郭慕薇師母曾於亞洲宣教,其大女兒杜恩言三歲便跟隨父母到當地。她獨自在鄰國生活,由不諳英語到以英語為母語,經歷過英國制寄宿小學、美國制寄宿中學、香港「填鴨式」大學,現剛畢業留港工作,她坦言從小挑戰重重,並說:「最大挑戰是面對大學的制度,最初的我不知道考試是甚麼,最難是要適應背誦文化。」

  除了「香港人不適應香港生活」的典型問題外,恩言回憶起小時候令她感到最困難的是要離開父母,長期在寄宿學校生活。四個月獨自生活,期盼的是往後兩個月與家人相聚的假期,她稱當時沒有電郵,亦較少以電話聯繫,多是靠通信。朋友成為了從小到大的精神支柱,恩言無奈地續說:「由於身邊的朋友都是宣子,他們可能只停留一、兩年時間,所以經常要面對好朋友離開的痛苦,同時每年都會結識到新朋友。」

  恩言坦言寄宿有不少壓力,例如她曾與舍監性格不和,被罰週末不得外出,幸得師母赴鄰國陪伴度過。杜師母認為:「與老師、舍監溝通是父母的責任。宣子一般較乖但亦有反叛期,不過相對於香港的小孩較遲反叛。」但她補充寄宿學校有較好的靈性栽培。

  西灣河平安福音堂張沛韶傳道認為堂會現階段才起步談關懷宣子已太遲。她認為宣子需要同輩關顧,出工場前堂會可讓宣子與相近年紀的小孩建立友誼。她認為宣子年紀較小,大多不懂表達,她舉例:「我們試過出工場前對宣子說,派他做小記者,把心聲畫下來、寫下來,回來幫他印成畫冊。」

  張又認為弟兄姊妹要有一顆愛宣教士家庭的心,宣教士是教會的肢體,不能為一個月前發生的事代禱,要常溝通,像每星期回到教會見面一樣。最後她認為宣子教育問題需要重視,並早作儲備,她提出可否為宣子開設保險教育基金,由踏出工場開始儲備以供唸大學所需。

  中華福音使命團香港區主任廖婉芬牧師坦言即使科技再發達,關顧宣子仍非容易。她明白到父母較著重子女的教育,但她希望弟兄姊妹明白:「宣教士經常面對太多『好意』,反令他們難做合適的決定,因弟兄姊妹很多時並不明白宣教士在跨文化下所面對的處境。」作為差會,她會幫助預備回港升讀大學的宣教士子女了解有關安排,並與父母商量,由於涉及多方面的籌措,這可能需要早三、四年時間開始計畫。

  熱心關懷宣子的人有不少,卻無從入手。回應時,杜師母不諱言:「宣子最怕你當他是特別人,他們只想當你眼中的普通人。」恩言亦表示最怕被直接問到生活上的問題,她認為年紀相近的人若有相同興趣可更易建立關係,也減少文化背景的衝突,打開第一步成為朋友,才可以真正關顧宣子需要。杜師母最後鼓勵年輕人拿出「gap year」(空檔年),透過差會,用一年時間赴當地照顧宣子。差聯第三文化孩子關顧委員會亦表示歡迎信徒參加定期祈禱會及加入隊工,參與關顧宣子的工作。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職場攞景】

【蔗渣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