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麻將」


2359 期(2009 年 11 月 8 日)
◎ 問道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家母七十多歲,喜歡小賭怡情的衛生麻雀耍樂,近年隨我返教會後,也願意決志信主,惟兩年來都不獲教會接納洗禮,原因是母親未能戒絕對麻雀耍樂的興趣。對於年邁老人來說,這樣要求是否有點不近人情?難道要老人家到病榻纏綿,才可受洗歸天!如是者,是先有好行為才可受洗,抑或受洗得贖再學習行義?

  這是個不好討論的問題,因為一間教會以甚麼條件去接納他們的會友,實在不是我可以在這裡說三道四。但你問「是先有好行為才可受洗,抑或受洗得贖再學習行義?」卻可能反映一般信徒對受洗的誤解。

  首先,聖經的確並沒有將好行為視為受洗的必要條件。新約聖經的做法是信而悔改的就可以受洗,甚至無須查問信德或背景審查。當然,你可以說真正的相信必然帶來行為上的改變,但我們卻總不能說好行為是受洗的條件罷?但受洗加入一個有註冊規章的宗派組織,成為它的「責任會友」,似乎又多了一層社團組織的考慮。

  另一方面,你將「受洗」彷彿說成了「得贖」的直接原因,似乎亦有點問題。聖經的說法是:「信而受洗的,就必得救。」換句話說,悔改是核心,受洗是表徵。叫人得救的,顯然不是受洗這個外在的行為,而是內裡實質的信心。掛在主耶穌旁邊的強盜,明顯沒有機會受洗,耶穌卻對他說:「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坦白說,老人決志或臨終施洗,很多時都是為了滿足信徒後代的心願,以及考慮到他日墓地的具體安排。當然,我們都盼望老人家能夠在百年歸老之前,對自己永恆的歸宿有多一點把握。但在大多數的情況,如果我們誠實的話,牧者傳道都只能順應子女的要求,用盡各樣方法,讓他們可以符合領洗的要求,為了終於成功引導他們說出所要求的答案而捏一把汗。情況就有點像為小孩子報讀幼稚園而「操面試」一樣,你認為孩子真的明白自己在說甚麼嗎?而上主又真的在乎這些繁文縟節?

  好了,假設老人家最後點了頭,可是他們唯一剩下的娛樂就是搓幾圈,那是不是有必要勸他們改學十字繡或轉捉象棋?他們該怎麼理解信耶穌跟搓麻將在本質上有甚麼矛盾?如果他們那熱心教會工作的孩子間中亦三數知己湊足一檯打打橋牌,孫兒們閑時又會玩玩「鋤大D」,他們就更無法理解搓麻將為何特別不能見容於教會。會不會教會畢竟是屬於「洋教」,因此對中國人的玩意有所排斥?你解釋說因為那牽涉金錢,因而屬於賭博;那麼好像「大富翁」那樣用籌碼或道具鈔票該可以了吧?輸了(或贏了)的話請喝下午茶又如何?一些醫生甚至建議老人學習搓搓麻將、閒話家常,以保持一點精神和社交的活力,減緩老人癡呆症的發生。

  不過,我懷疑教會對搓麻將的戒心,大概是因為這玩意確實可以相當令人沉迷,因而不合聖徒的體統。畢竟「衛生麻將」稍為弄過了頭,亦隨時可以變得「不合衛生」。此外,為了跟得上社會實況的發展,聽說新一個版本的DSM(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將會加入對電腦上網的沈迷。而倘若一般被視為正常的活動亦可以因為沈溺而變得曖昧,或許也是時候讓我們對一切行為的規範作個通盤的反思。

  說到底,不同的宗派組織大可按照各自的信念設定其要求的行為準則,但那跟是否得救卻不一定存在任何關係。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