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憐憫作為人生的底線


2359 期(2009 年 11 月 8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面對末期癌症,經歷生離死別,病患者及家人身心都飽受煎熬;醫管局去年開始全面推行『寧養服務計畫』,至今已培訓了三百名義工為病患者及家人提供心理社交支援,如經驗分享、哀傷關懷等,從而協助病人安詳、平靜、有尊嚴地面對人生最後旅程。」

《蘋果日報》27·10·2009

  陪伴老人家踏上晚程,或者陪伴末期病人走人生最後旅程,其實也是預備自己走上這條路。最大的得著,是我們在「受助者」的身上看見了自己,知道自己未幾也會踏上同一條路,從而釋放了心中的恐懼和焦慮。

  如果任由選擇,我們一般會選擇服事青少年或兒童,因為我們想留住青春,在他們英姿颯颯的童顏上重新發現自己。但一臉皺紋的老人家,或者面色憔悴的病者,我們不忍卒睹,不單是為他們擔心,說穿了是為自己擔心,不想看見自己有朝一日會有同樣命運。我們抗拒服事老年人和病人,最大的原因不是缺乏愛心,而是缺乏勇氣—害怕面對自己會老會生病會死的事實。

  盧雲神父曾經說過,我們陪伴老人家踏上晚程,首先我們要成為老人家,感同身受的讓自己年老。盧雲的意思是,除非我們放下一切成見和恐懼,讓自己真的老真的病,成為所要服事的老人和病者的一分子,我們不能真正的服事他們。日本有一位哲學家西田幾多郎也有近似的說法,他說真正的愛是取消了分別和對立,只看到命運的一體性;父母愛子女,除非父母成為子女;兒女愛父母,除非兒女成為父母。同樣道理,我們愛老人家或者末期病人,除非我們先成為他們。

  寧養服務義工的最大挑戰和考驗,不在於技巧和知識,甚至不在於愛心與耐性,這一切他們一定具備;最不容易的反為是他們肯否與自己的軟弱和憂患為友。看到別人的痛苦,我們不只是講幾句鼓勵性而得體的說話,或嘗試用心理輔導的技巧來「轉化」對方的「負面情緒」,而是在他人的痛苦裡看到自己的痛苦,這也是聖經所說「在悲哀中同哭」的道理,正是這份相連的團契感叫人走出孤立,從而發現希望。

  盧雲神父又說:「以憐憫作為人生的底線。也就是說,向別人開放和坦承自己的弱點。」探訪老人家和末期病人,試試向他們訴說自己的弱點,坦

  承自己怕老怕生癌的事實,這往往令大家有意外的收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