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文化


2359 期(2009 年 11 月 8 日)
◎ 教會語文漫談 ◎ 姚志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有位牧師在正職之外,承擔了某機構董事會主席之職,他反問自己:「我已過了不惑之年,為何還要增加重擔?」據我所知,這位牧師說這句話時已年過五十,他用「不惑之年」來談及自己的年紀,恰當嗎?

  「不惑之年」出自《論語.為政》。孔子在晚年以幾句話概述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句中「四十而不惑」乃指到了四十歲就不再迷惑,「五十而知天命」則指到了五十歲就知道天命;據此,上段那位牧師誤把「不惑之年」當作五十歲,他該說「我已過了知命之年」才對。可取的是,他善用古語,使自己所說的話有含蓄的韻味。

  這事使我想到語言與文化的關係。常聞中國文化主要源自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代表就是孔子,他的思想、教誨、言論等大都收錄於《論語》。因此,古代語言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一。身為華人基督徒,我們不能與中國文化分割,所以我們的語言少不免牽涉中國文化及相關的古代典籍。以第一段的引句為例,若不知道中國文化裡「不惑」所指涉的年歲,就聽不明那位牧師所說的話了。

  教會使用古語的情況比比皆是。例如,有位作者稱許某位神學院教授是「謙謙君子」,其中「君子」一詞常見於《論語》,如:「君子懷德」、「君子喻於義」(里仁篇)。又如,某佈道會以「未知死,焉知生?」為名,這是從《論語.先進》的「未知生,焉知死?」改動而來。教會的主日週刊的報告事項裡,偶然看到某對夫婦有「弄璋之喜」或「弄瓦之喜」,若你不知那是指生男或生女,就須查考這兩句成語所涉及的文化了。原來古人把璋(一種玉器)給男孩子玩,把瓦(原始的紡錘)給女孩子玩。

  為了更好地運用語言,華人基督徒有必要認識中國文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