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七歲才最快樂


2190 期(2006 年 8 月 13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根據英國一項調查,五十七歲的人最快樂。調查訪問了一千人,要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快樂程度,包括友儕、家庭、工作等生活各方面評分。結果發現邁向六旬的人整體評分最高......五十七歲就最滿瀉,一百分中平均會評七十六分。」

  《蘋果日報》25-7-2006

  經常性有所謂「快樂指數」調查,通常以國家或城市為比較的單位,結論多是北歐國家或太平洋某世外桃源的島國的人最感快樂,大城市如香港、上海、台北等的評分多屬「尚可」之列,比上不足比下(如貝魯特、巴格達等)則有餘。

  至於甚麼歲數的人最快樂?一般人不假思索的說一定是小孩子。不錯,尤其是尚未入學的幼童,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即使是發燒去看醫生,只要熱度不高於攝氏一百零三度,在候診室還是跑跑跳跳,手舞足蹈。但一旦入學讀書,就算是幼稚園,壓力就隨之而來,除了週一至週五上課,週六由朝到晚學完公文數就學芭蕾舞以至跆拳道和EQ班;而且因為長大了,發覺父母常不在身邊,家中只有菲傭或印傭,雖然服侍得無微不至,始終好像欠缺了一點甚麼。

  但隨著年紀漸長,快樂的感覺卻又似乎愈來愈遲鈍。不是說孩子失去了快樂的機會或理由,事實上他們能夠享受的東西比以前任何時代的孩子都要多,例如家裡裝了冷氣、有私人電腦和手提電話、每年總會坐飛機去外地旅行、家中有外傭伺候等等,但有了這一切並不等於他們心中一定感到快樂。他們有的只是「快感」(即「過癮」),而不一定感到「快樂」。

  香港人不懂得分辨「快感」(pleasure)和「快樂」(happiness),這是關鍵的所在。快感是官能的,來得快去得快,需要最少一種「外緣」去刺激,不論是美食、名牌、幸福、名利;快樂則是由心底發出,需要的是「內緣」,就是使徒保羅所說的知足和感恩的心,同時也是一顆赤子的心。

  孩子們原本對快樂的感覺很直接,當下即是,坐小巴和坐飛機、吃冰條和吃自助餐的分別不大,只是受到大人的感染,有了始祖亞當夏娃所巧取回來的「分別善惡的心」,心靈受到污染,純潔的童心泯滅,就不再一樣。

  千帆過盡,眨眼過了五、六十個寒暑,到了孔子所說的知命之年,人生好像兜了一個大圈,方才醒悟快感的不可恃和快樂的真正意義。心理學家容格(C. G. Jung)說人到中年才將注意力由外間世界轉移到內在生命的嚮往,從而追求心境平和及滿足,此乃五十七歲才體悟快樂的真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雲彩見證】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天國透視鏡】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