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悵斷背山電影世界與真實世界


2171 期(2006 年 4 月 2 日)
◎ 文林 ◎ 王礽福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電影《斷背山》獲得多個國際電影的獎項,同時亦引起社會對故事內容的反響。
 美國教會對斷片的反應最大,他們認為這片對當地愈趨嚴重的同性戀問題雪上加霜,破壞傳統的家庭及婚姻制度。當有些人認為美國教會對斷片的反應太敏感時,本文作者卻認為可能是我們太不夠敏感,看不到電影對社會的真實影響。
 電影世界,究竟是現實還是糖衣陷阱?
 到底現時大家對《斷背山》有多推崇備至呢?從以下一篇方塊文章中可了解一下,作者說:「前前後後讀了不少關於電影《斷背山》的文章,總的感覺是:有人非常欣賞這部電影並不奇怪,奇怪的是,如果知道你不欣賞,竟然出言不遜,幾乎要大罵不歡喜這電影的人。推崇備至而且推到極致的一位朋友,舉《斷背山》為『靈山』,任何人進入代表身分、文化的Starbucks咖啡店的人都會看畢這部電影後下淚!再誇張一點來稱頌:不認同《斷背山》的,是鐵幕陣營一個卑微的分子,認同的,就是美國自由派知識分子包括克林頓的同路人。」(黃子程:〈兩男的愛情故事〉,香港《大公報》,2006年2月11日)
 這是很危險的,因為美學一旦變成教條,就會窒礙了許多本來可以很有意思的討論,而所謂的批判精神,更是蕩然無存。這實在提醒我們應該重提看電影(包括福音電影或富有基督教精神的電影)的幾個基本態度。
 第一,「我」是衡量電影的標準。我認識一位電影博士,他時常說:「電影沒所謂好與壞,只有喜歡與不喜歡之分。」開始的時候我不太明白他的意思,後來才想通,縱然有些文化人喜歡將電影的文化地位吹捧得多重要,但電影畢竟是人力、財力、物力密集的工業,很難與商業因素脫,所以電影的本質是消費品,跟資本主義的運作息息相關。觀眾看一部電影,是來尋找娛樂、消遣,以至「謀殺」時間,而不是來接受教化,以至洗腦。所以,沒有人有權要求我們一定要看哪齣電影,要懷著甚麼心情進電影院,以及一定要有怎樣的情緒反應,那是完全不尊重消費者的權益。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說「不看那齣戲你會損失或遺憾啊!」諸如此類的話,你可以這樣告訴他:「不要緊,我一生損失或遺憾的事情已經不少,不差這一件。」
 不過,因著電影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能滿足人綜合的心理需要,加上剛剛提到,一般人是懷著消遣娛樂的目的進入電影院,心理防衛的機制較為鬆懈,所以電影觀眾有一個特色,就是他們較為容易受騙,而且預備受騙。譬如說,沒有人會無聊到批評《蜘蛛俠》和《蝙蝠俠》內的科技發明不合科學原理(拿它來作為介紹科學知識的引子則是另一回事),而觀眾對戲劇世界中種種不合情理邏輯、犯駁的劇情,也懷著最大的包容心情,除非它離譜得好像陳凱歌的《無極》,將武俠片拍得好像卡通片。
 但縱然如此,我們卻無可避免地帶著自己的倫理價值、品味喜好來閱讀一部電影,否則我們就不應批評張藝謀在《英雄》裡對秦始皇的翻案。這同樣可以是衡量我們喜不喜歡一部電影的標準。藝術性與思想性是衡量是否喜歡一部電影的兩個重要指標。
 現在有些人很想將電影提升到一種人文關懷的高度,不過我始終認為,要認識世界、提升人文素養,最好還是用最原始的方法: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而不是看電影。這是因著我們對電影應有的第二個態度,就是:不要混淆電影世界與真實世界。
 一位在美國唸書的朋友說,研究所來了一位中國學生。初來乍到時,竟跟人說:你們美國人都不太了解中國,不過我就了解美國,因為我都有看你們的電視、電影。朋友聽見自然嚇了一跳,畢竟他在美國多年,知道電視、電影中所反映的美國,其實很片面。
 電影世界跟真實世界並不是等同的,否則我們就不會叫荷里活做「夢工場」。其實同志電影由來已久,香港每年都有同志電影節,不過那些電影大都屬於情慾三級片,《斷背山》跟它們相比,小兒科得很!說來有趣,如果現在有個XX電影節,每年公映的都以三級色情片為主,你會認為XX文化是甚麼的一回事?當然我再說,電影世界跟真實世界並不是等同的,一部電影無論拍得多有實感,我們都不宜誤以為現實世界果真如此,應該就事論事,而不是拿電影來論世情。有人看了對黑社會歌功頌德的電影後,竟斷言黑道中人比起正人君子更有情有義,你想跟他講論黑社會的真實情況是如何,他卻表現得興趣缺缺:「我沒有興趣知道現實的黑社會是如何,我只看見電影中的黑社會比起名門正派的人更有情有義。」「可是.......」然後他已轉身離開。電影攝人功力之深厚,現代人求真精神之薄弱,同樣教人乍舌!
 我們必須明白,不單觀眾,就是電影人本身,也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品味喜好,講得白一點,就是他們也是帶著偏見來拍電影的,而且他們仗著自己的專業技巧、高科技設備,以及龐大的資金,能夠更有效地美化或醜化一些事物。
 我們理解戲劇世界及真實世界的方式,是有分別的,前者多為一種審美理解,後者則多為邏輯理解。甚麼是審美理解?以《斷背山》為例,當你看到懷俄明州的好山好水,成千上百的綿羊在山上蠕動,加上兩位男主角俊俏的外形,已經夠心曠神怡了;再加上李安細膩的電影語言,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的烘托,你對兩男相戀以至肛交的抗拒自然減弱了。不過,如果撇除這些外在的美學因素後,你對現實上的同性相戀和肛交的了解又有幾多?試看這則被譽為「港版斷背山」的新聞:
 「去年十月十一日晚上八時,三名巡邏警員途經油麻地白加士街男公廁,其中一名巡警如廁時,突然聽到一個虛掩的廁格內傳出不尋常的男子呻吟聲,警員遂通知同袍,決定由一名警長把守公廁大門,兩名警員則分別爬上廁格牆壁、及從廁格虛掩的門隙窺看,赫然發現一個男人正趴在另一人的背上」(〈各有妻兒兩個大男人 公廁演斷背山〉,香港《太陽報》,2006年3月1日)
 不知你看了這則新聞後有何感想?報道還提到他們「各自有家庭,但是因互相吸引,在情不自禁下犯案」。咦,不是跟電影中的兩位主角很相像嗎?分別只是一件發生在李安鏡頭下的懷俄明州,一件發生在警察巡邏時的油麻地公廁而已,但給我們的印象就很不一樣。
 是的,透過電影來理解世界是片面的,因為它有太多的東西沒有交代,甚至可以有許多掩人耳目、震人心弦、言之成理,卻遠離事實的內容。電影可以作為探討現象的一個很好引題,但若缺乏實證的就將電影等同現實,則是淺薄的。
 我們對電影以至其他影像媒體應有的第三個態度是:看的時候要把它當作真有其事,但看完之後卻不要把它當作一回事。不當作真有其事,不會看得過癮;把它當作一回事,則會顯得無知。但若要出入自如,則要求我們要有相當強的批判精神,因為影像多媒體的威力實在太厲害了,我們實在難免受影像的影響,要不然商業機構才不會每年投入那麼龐大的資金去賣廣告,而共產國家也不會那麼緊張電影業,甚至將它直接由政府管治。而影像媒體對我們的影響,有時不一定是其主題訊息,往往卻是些周邊的東西。
 接收資訊,尤其是影像媒體,就要有心理準備受到影響,分別只是受訊息的哪些部分影響,以及影響有多深而已。要相信,作為一個消費者,不看一部戲,只會是片商,而不是你的損失。
 雖然我也強調觀眾要有批判精神,但必須承認,人的才性秉賦各有不同,要求人人都很有批判精神、獨立思考能力,可能只是在滿足一些知識分子的優越感。所以當有些人認為美國教會對《斷背山》的反應太敏感時,我卻認為可能是我們太不夠敏感,看不到電影對社會的真實影響。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