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般的期許說起


2137 期(2005 年 8 月 7 日)
◎ 教會之聲 ◎ 龐建新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九七前後,香港人(連那些已移民別國的雙重身分人士和非滯港的太空人)對香港的未來日子,都存無限的期許,深盼舞能照跳、馬會照跑;市面繼續安定,而且不斷繁榮等等。故此香港這彈丸之地,無論是在大街小巷、論壇議會上,各界人士都紛紛發表意見,如何滿足各方訴求,達致整體夢境成真。他們的偉論令人產生種種憧憬、也帶來美好的期盼。

  可惜,時至今日,由期望落到失望地步的人,真是不可勝數;大聲吶喊、絕望似的更大有人在。整個社充滿怨氣;整個大家庭失落感恩,那掛在口角上的,全是咒詛,毫無祝福!其實,我們從小就受過這樣的教導:「希望愈大,失望也愈大」,過慣了享受生活的日子,一但要面對一個在歷史上從沒有發生過的轉型時刻,內心能存這種想法是有好處的,最少在遇上失意的時刻;或在遭遇惡劣的環境,有所提醒,而心總是好過和易過一些的。畢竟希望還在人間呢!

  以上所說的,並不以嘲笑為目的,亦非鼓吹人不應有期許,這是不該,也是不可能的。希臘哲人(Thales of Miletus)說得好:Hope is the only God that is common to all men (and women),意思乃是這樣,希望是唯一的神靈普遍存在所有人當中。這正說明,期盼是人類所不可少的,特別是碰上難解的困境,甚至面臨死亡的威逼,希望總能給人類帶來神奇的動力,開發生存的新機。這正是二十世紀美國著名精神科醫生Karl Menninger 所說的the major weapon againt the suicide impulse(希望是消除自殺傾向的最主要武器)的精義。譽冠歐美之改革宗神學家Emile Brunner 亦曾道及:「那只是將來的事和其潛力,在盼望,便能活劃於今生,並且實現在我們身上。(In hope what is mere future and potential is made vividly present and actual to us .)」

  十六至十七世紀期間,歐洲大部分的人民,特別是在英國,吃不果腹,飽受飢寒,而酷愛宗教自由人士,亦受盡迫害,暈死過去。然而當發現美洲新大陸消息不斷傳來,便燃點起藏在心坎生存的盼望,開啟了尋索發展空間的信念。他們認定北美洲便是聖經上所說的應許地,既神聖又公義之家鄉。舉世聞名的「五月花號」於一六二零年冬抵達北美洲的時刻,就被美國歷史視為盼望得以實現,夢境果然成真的象徵。

  這歷史事蹟充分印證,期盼能促使人類整體發展生存空間和追求個人美滿的生活,這也是人類的權利。但話應說回頭,設若人類的期盼想得不正確,或是對期盼的原動力有所偏差,那就是說,設若期盼完全建基在物慾的攫取上,和權力的戀棧上,而不是投放在文明社會和豐盛生命的追求上,期盼的結果便會像鐘擺一樣,轉到另一方向了。無疑,在追求物慾和攫取權力有所成就時,一定帶來個人優越身分和無限享受。但這種純利己的做法,不但會損害別人權益,也會影響整個社平衡,到頭來還是害人終害己的。試看今天的美國,多人夢寐以求之應許地,本是神聖、公義,卻因盼望的錯擺,而結果則謬以千里,當日感恩節背後的精義—勇氣、自由、平等,卻演變為世界霸主、染污元兇、消費龍頭。

  轉眺現今之香港,也深受西方歪風所影響,崇尚個人主義、剝削別人尊嚴、全無對家庭感恩的觀念,失卻對社還願的回饋。香港大氣候受盡物質追逐、權力鬥爭這種低層次氣壓所影響。在得不自己認為應有的奢華享受和無上權力,便大聲疾呼、怨天尤人,令怨氣污染整個大地!

  今天的課題,正好給不屑談希望,只可講盼望的基督教會,一個反省的機會。香港二、三十萬的基督徒,是否因現今仍然擁有的賞賜、安定和生命而向主上帝獻上感恩還願;在教會敬拜事奉;向社回饋見證呢?使徒保羅說得好,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其中最大的是愛。然而存在基督徒心坎的盼望,是否已經隨信主的年日,已變化為虛無縹緲,遙不可及,還是望梅止渴、麻木不仁。但願基督徒的盼望是有根有基,並在基督耶穌成為活潑的盼望。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