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融資之後


2137 期(2005 年 8 月 7 日)
◎ 時事透析 ◎ 羅杰才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自從周一嶽醫生接任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之後,不論醫療界、社福界、政界都特別留意「醫療改革」將會何時推行。早前周醫生先提出設立家庭醫生制度,病歷互通等安排,但都不能引起廣泛的關注。直到提出「醫療融資」的構思,其中包括:用者自付、單靠稅收(多供百分之一醫療稅)、醫療保險、醫療儲蓄計劃,或綜合以上各方案,才引起各界高度關注(明報二零零五年年七月二十七日A10版)。

  「醫療融資」一直被視為醫療改革的關鍵,亦為整個社會最大的關心。雖然啟動醫療改革是與財政息息相關,但改革的成效,市民最終能否因改革而得益,最關鍵還是融資後的資金會否善用,與及政府能否導引整個醫療市場走向合理收費有關。

  回顧八十年代中,政府提出醫療改革,成立醫管局,並且大量注資,使公營醫療的水平和服務迅速提升,甚至一度迫使私營的醫院和醫生慘淡經營。但回歸之後,因為《基本法》規定政府理財要量入為出,政府稅收又不若回歸之前,促使要有再一次的醫療改革。

  對於醫管局過去的努力和貢獻,我們是絕對給予肯定。香港的醫療水平之高及服務的普及,若沒有上一次的改革,相信不會有這樣的成績。然而,要求公營醫療質優、價廉、高效,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免費午餐」只是一個假像,政府的支出,同樣是來自市民的稅收。因此,我們認同適度的融資及合理的收費。只是我們更要關切醫管局會否只透過融資增加收入,而沒有對醫療服務作出改革,或只是把市民推向私營醫療市場,間接為私營醫療創造更多獲利的機會。

  醫療改革的關鍵不應只是解決醫療資源的問題,更是如何善用資源,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個公私營醫療合作的環境。政府應當運用他的力量,使醫療在福利與生意之間取得平衡,在限制公立醫療資源之際,更要開拓以服務為本的私人醫療市場,藉此使私人醫療收費長久的維持在合理和市民可以負擔的水平,這樣才可以達到以民為本的醫療改革的目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