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堂」有址可尋


1987 期(2002 年 9 月 22 日)
◎ 教會圖說 ◎ 浩然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大學堂」在創校初期原名為Central School,有譯之為中央書院。在上海由傅蘭雅主編的《格致彙編》,譯為「香港大學堂」,顯然由於該學校面積之大,人數之眾,故稱之為「大學堂」。在《格致彙編》那篇「香港大學堂」的消息稿文。是由艾約瑟牧師(Rev. Joseph Edkins)撰寫。而艾約瑟撰寫的稿文是有他的原因。這因為當日的大學堂是外國人在中國辦學最大的學府,是英國政府官辦的學校,故經濟上有政府固定的資助,自然是一所有規模的學校。由於「中央書院」創辦人理雅各牧師與艾約瑟牧師,同是屬於倫敦傳道會派到中國的宣教師,消息自然有一個相同的來源,這所學校的發展,多有賴於教會牧師的支持,學校教育的成功是因為教會西教士參與的緣故。

  倫敦傳道會理雅各牧師創辦「中央書院」,是因為當年香港自從由英國管治以後,在一些鄉村和中環一帶地方,政府無意直接承擔教育的責任,是交由教會去辦理。時至一八五九年,整個香港的學校共有十九所。分別在赤柱、黃泥涌、維多利亞城(即中環地區)辦學,其中不少是中國傳統的私塾,亦有教會的學校,政府只是幫助一些津貼,所以早期接受津貼的學校,是非常參差不齊。理雅各牧師有見本港政府教育制度的不健全,所以他主張建立「中央書院」的提議:第一他認為要將香港島的學校集中起來;第二在校舍中應設有校長居住的宿舍;第三新任院長要成立教育委員會,協助校長工作。其後理雅各向教育諮詢委員會反映意見,希望政府多聘教育工作者任教;使學生獲得有效的教導,他更希望這所書館招收內地有良好教育基礎的學生,使中央書院發揮作用。

  理雅各牧師的建校計畫得到港督羅便臣的同意,於是由立法局通過,並政府以二萬零五百元,購置位於歌賦街第七十八號地段為校址,當年這塊地屬於「美浸信會」(American Baptist church Society)所有。其後購置完成,至一八六二年二月正式落成上課,是香港第一所官立中學,其後又改名為Queen掇 College(皇仁書院,見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影音視評】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