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彈丸之地的香港,處處都是石矢森林,又聚居著六百多萬人,說得誇張點,連想吸口新鮮空氣也不容易。所以只要有一丁點的空閒,就會一家大小,或是聯群聚侶,甚至孤身上路的獨行俠,每逢節日、節期,又恰遇週末及週一,拚湊成三、四天,雖然日子不算多,事先都找定去處,時間一到,分別上路,也就造成了香港機場、羅湖關口,處處人龍,如今更在嚷著二十四小時通關,更方便那長、短線的旅遊熱。
人的生活是需要有作有息的,猶其是一家人,如今生活大家都吃緊,每天都忙個不亦樂乎,為家計鑽營的成年人,在學習期中的子女,難得有幾天的假期來個合家歡,至親摯友,平時都各忙各的,縱然同在一區,甚至同一屋,也少見面的機會,得這機緣相聚一下,也大佳事。
其實節令、節日、節期都有它的意義。中國向以農立國,節令又稱時令、節氣,從立春到大寒,按氣候變化四季安排,以備農作。在節令外就有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這些節日,也因著中國的民族、文化、習俗,有各地不同的紀念方式,延續留傳到今日。只要有中國人聚居的地方,都各有各的熱鬧,可是大多是拘泥於世俗,吃喝玩樂,還有的是膜拜菩薩,把好好的節日,淪到成了迷信偶像的日子。
就以清明、重陽兩個節日來說,可惜的是連教會中的會眾,也不知不覺的落入世俗化裡。
清明、重陽,一般人都藉著這日子,去墳場掃先人墓,慎終追遠,這是理所當然的,可是教會中的會友們,彼此對說要去「拜山」,這就似乎有問題了。我就不只一次的在自己事奉所在、或在友會,都常常提醒會眾們,是去「掃墓」,不是去「拜山」。是去先人埋骨處,思念親恩,想到自己身從何處來,父母養育之劬,而自己父母之來亦源於先祖,數典不忘宗。自己也不常到祖塋,想是野草沒脛,一年一度或兩度,山野走走,除除荒草,打掃打掃,隨著歇息歇息,重溫一下自己的「家史」。一束鮮花用誌「到此一行」,甚至連這個也不需要,只求心之所安;又可以承先啟後,給後輩作個榜樣,帶點食物作野餐(記得是為自己和家人午餐用,全不是作墳頭供祭),這也無傷大雅。
清明,如今大家已慣稱之為「思親節」,使人作孺慕之思,亦大佳事。至於重陽,則在農曆九月初九,所以又稱「重九」,俗例有登高雅興。國內各地風俗很多,如:登高、插茱萸、賞菊、飲菊花酒......提到登高就有桓景避災的傳說,不過在秋高氣爽,偷得浮生半日閒,緩步登高一滌塵慮,也是一大快事。
試錄唐詩兩首,以誌重九登高之境意:
九日天氣晴 登高無秋雲
造化辟山岳 了然楚漢分(李白)
天邊樹若齊 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米 共醉重陽節(孟浩然)
總之,節期的日子,千萬不要效法這個世界,這個信念是一定要持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