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的反思


1961 期(2002 年 3 月 24 日)
◎ 教會之聲 ◎ 李仰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生活在彈丸之地的香港,處處都是石矢森林,又聚居著六百多萬人,說得誇張點,連想吸口新鮮空氣也不容易。所以只要有一丁點的空閒,就會一家大小,或是聯群聚侶,甚至孤身上路的獨行俠,每逢節日、節期,又恰遇週末及週一,拚湊成三、四天,雖然日子不算多,事先都找定去處,時間一到,分別上路,也就造成了香港機場、羅湖關口,處處人龍,如今更在嚷著二十四小時通關,更方便那長、短線的旅遊熱。

  人的生活是需要有作有息的,猶其是一家人,如今生活大家都吃緊,每天都忙個不亦樂乎,為家計鑽營的成年人,在學習期中的子女,難得有幾天的假期來個合家歡,至親摯友,平時都各忙各的,縱然同在一區,甚至同一屋,也少見面的機會,得這機緣相聚一下,也大佳事。

  其實節令、節日、節期都有它的意義。中國向以農立國,節令又稱時令、節氣,從立春到大寒,按氣候變化四季安排,以備農作。在節令外就有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這些節日,也因著中國的民族、文化、習俗,有各地不同的紀念方式,延續留傳到今日。只要有中國人聚居的地方,都各有各的熱鬧,可是大多是拘泥於世俗,吃喝玩樂,還有的是膜拜菩薩,把好好的節日,淪到成了迷信偶像的日子。

  就以清明、重陽兩個節日來說,可惜的是連教會中的會眾,也不知不覺的落入世俗化裡。

  清明、重陽,一般人都藉著這日子,去墳場掃先人墓,慎終追遠,這是理所當然的,可是教會中的會友們,彼此對說要去「拜山」,這就似乎有問題了。我就不只一次的在自己事奉所在、或在友會,都常常提醒會眾們,是去「掃墓」,不是去「拜山」。是去先人埋骨處,思念親恩,想到自己身從何處來,父母養育之劬,而自己父母之來亦源於先祖,數典不忘宗。自己也不常到祖塋,想是野草沒脛,一年一度或兩度,山野走走,除除荒草,打掃打掃,隨著歇息歇息,重溫一下自己的「家史」。一束鮮花用誌「到此一行」,甚至連這個也不需要,只求心之所安;又可以承先啟後,給後輩作個榜樣,帶點食物作野餐(記得是為自己和家人午餐用,全不是作墳頭供祭),這也無傷大雅。

  清明,如今大家已慣稱之為「思親節」,使人作孺慕之思,亦大佳事。至於重陽,則在農曆九月初九,所以又稱「重九」,俗例有登高雅興。國內各地風俗很多,如:登高、插茱萸、賞菊、飲菊花酒......提到登高就有桓景避災的傳說,不過在秋高氣爽,偷得浮生半日閒,緩步登高一滌塵慮,也是一大快事。

  試錄唐詩兩首,以誌重九登高之境意:

  九日天氣晴 登高無秋雲

  造化辟山岳 了然楚漢分(李白)

  

  天邊樹若齊 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米 共醉重陽節(孟浩然)

  總之,節期的日子,千萬不要效法這個世界,這個信念是一定要持守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十大長者】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