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董建華發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內容以「鞏固實力‧投資未來」為主題,重點提出加強教育,承本港發展固有的優勢,並背靠大陸之利,帶領香港經濟轉型。面對本港經濟轉型,當中亦提出多項短期舒解民困的措施,希望減低民苦。
由多個教會組織組成的「基督徒關懷貧窮行動」發表回應文章,認為政府在扶貧方面仍是空談遠景,了無新意,未有落實跟進去年施政報告提及有關援助貧苦大眾的方針。在本港目前經濟逆轉下,有近兩成人口在月入低於二千五百元收入的貧窮人士,亦有十七萬失業人士,政府該責無旁貸協助貧窮人士有尊嚴地生活下去,而是次施政報告卻迴避貧窮課題,沒有明確方向改善貧富懸殊現況。
而在美國九一一恐怖襲擊後,香港經濟下滑,施政報告亦提出一些短期舒緩措施,如政府創造新職位、寬減差餉、提高按揭利息、免稅額、公屋免租一個月及凍租一年等,希望減輕低下階層的負擔。該組織對上述措施表示肯定與欣賞,並認為政府對教育的長遠承諾與承擔,為成年人提供持續教育和再培訓資助,與及計畫成立「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可改善社會質素。
關懷貧窮行動又建議政府,在用於持續教育和再培訓的資助,須要有所區別,並有整全規劃與監管,使此類課程真正顧及低學歷與低技術人士的需要,幫助這些人士在經濟轉型中,仍然有生存與發展的空間。
在九一一事件後,政府應重建港人的信心,率先倡導社會內睦鄰關係,建立和諧共融與真正情理兼顧的社會,而在長者生果金與青少年就業改善,宜有明快的工作進度,向市民作出交代。
站在關注社會貧窮的團體來說,貧窮課題既非朝夕可以解決,而政府加增三萬個臨時性質的職位;長遠未能改善本港失業問題,所以應對貧窮課題從事深入而長遠的研究,因應本港社會,儘早制定貧窮線,研究治標又治本的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