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新聞於九七年後,近期再度佔據報紙的重要位置,地產版記者有種「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感覺,有同行更說終於可在報館「抬起頭做人」了。
甚麼小陽春,復蘇市,充斥着報章,買樓人龍重現,似乎整個香港都一致叫好,報章亦樂此不疲刊登這些新聞,有人說因「唱好」,「銷情熱烈」等字眼夠煽情,亦因為這些消息含有「新」~這種新聞重要元素。
我有時會想,香港一向是多元社會,為何此刻聲音會如此一致,是否香港人已經習慣了將三分一或更多的收入放於住屋上,或是基於憐恤之心,不想再在負資產人士傷口上撒鹽,現時做樓市評論已很難找到平衡的聲音,發展商,地產代理自有其身分限制,但官員及議員也齊齊加入一言堂,報館某些時候亦受到廣告的制衡,樓市是經濟命脈,自此無人能否認,大家都靠它「搵食」。
發展商大幅撇賬,垂頭向股東道歉「睇錯市道」之餘,仍不忙與代理齊計算若二人家庭,月入兩萬多,用「長無可長」的廿五年還款期計算,月供只七千幾,好輕鬆呵。
「負資產」成了不少人一生中最大的負累,沒多少人願意觸及這個淌血的傷口,一議員說得中肯,長久以來,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環境令買樓自住成了自保的重要對策。如今時移世易,社會沒有可行方法幫助這些家庭,是無法不面對的現實。 但是勿說風涼話,「負資產」家庭不全數是「投資錯誤」一句可以抹殺。求創天造地的垂念這班落入困苦中的人,在無助當中,讓他們體察祢的幫助。
森斯(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晴美(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