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生死有時知輕重


1917 期(2001 年 5 月 20 日)
◎ 交流點 ◎ 胡志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傳道者」可說是舊約的時事評論員,他在日光之下審視世間現象,在他冷嘲熱諷的筆觸下,「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一9)。今天新聞工作者追逐的「新」聞,對「傳道者」而言,根本是「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傳一9) ,毫不新奇。

  即或有一天,人類終於成功征服火星,這類新聞可能對某些人士是「頭條新聞」,但從這位飽閱世事的「傳道者」的視野,只是有如人類登陸月球、或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或以色列人成功進入迦南定居一般。

  身處資訊年代,我們每天被不同新聞包圍著,我們須學習對世事保持「遠視」與「細察」的雙距眼光。假若我們只追逐新鮮事物,貪新忘舊,卻忘了「未來是由過往通往的」 (借用 Postman表述),就陷入「已過的,無人記念,將來的,後來的人也不記念」的惡性循環中。惟有從「日光之上」眼光看待,認清「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傳一8) 的人生局限,就不會在「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一14)。

  當世人了解「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三1),掌握創造的原則,不強求人定勝天、不誤信快跑必贏,安於神所計畫的時間表,無論在哪一行業,或為新聞工作者、教牧、專業人士等,我們皆可「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神的恩賜」(傳三13)。「傳道者」強調的是世人在工作裡得著滿足,「享受生命」亦是傳道書的信息之一;惟有人分辨事物的輕重,察覺事物的自然規律,從中反思祈求,方能笑對人生禍福 ! 經歷金融風暴後的港人,多讀傳道書,對人生又破又立,不把物質擁有絕對化,就能「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蘇軾)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