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與「不能」


1908 期(2001 年 3 月 18 日)
◎ 宣教千里 ◎ 姚桂芬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日前收到一位宣教士的代禱信,她曾參加我們在澳門舉行為期四週的「跨文化職前訓練」,她在信中提及要擔任教神學的工作,她更坦白的表示這是在原居地不會做的事。對,在原居地,已有許多比她學歷高、經驗豐富的人,神學院不會請她,她也不敢承擔,但在宣教工場,就得挑起這責任。真的,在宣教工場,很多時候,無論你「懂」或「不懂」,「能」或「不能」,都得把責任擔起來,慢慢日子久了,經驗多了,就是專家。

  當信徒想起「宣教士」時,感到宣教士該是諸般恩賜、百般才幹、語言天才、佈道專家......,我這個小小信徒、卑微的信徒,怎能當宣教士呢?

  
我是個單身女性,不能到宣教工場,待我遇見神為我預備的「他」才可以出發。

  在宣教工場宣教士夫婦、單身宣教士女性與男性的比例是3:3:1,即十位宣教士中,有三對夫婦、三位單身女性及一位單身男性。往往宣教士工場,單身女宣教士的適應能力較強、工作量較多,這不難理解的,女性較懂得照顧自己、容易與人相處,單身使她能專注工作,生活較簡單、彈性也大。

  
我們已婚,但孩子年幼,不能到宣教工場,待孩子長大後才可以出發。

  神學畢業不久,班中已有同學帶着妻兒往非洲宣教。我問他們孩子的教育問題如何解決,答案是:「上帝比我們更愛我們的孩子,我們深信祂會把最好的賜給他。」這孩子快要上大學了,十多年下來,我們看見神是信實的。好多年前,我親口問過她用甚麼語言與人溝通?她說:「與白人用英文、與黑人用土話、與中國人則用廣東話。」她反過來問:「為甚麼香港的基督徒敬拜時不跳舞?」她敬拜時,擺動着身體,就與黑人的韻律無異。我認識許多宣教士的孩子,大多數都非常聰明,通曉兩至三語言,成績很好,神不但恩待服侍祂的人,更恩待他們的後裔。

  
我雙親年紀老邁,家人又未信主,不能到宣教工場,待他們信主後才可以出發。

  我們不能確保留在香港,便有更多時間與他們相處,引領他們歸向基督。若可以,不是該早便已經達到目標了嗎?我們只管順服神,先出發,然後繼續關心家人,為家人禱告,把握機會、時間關心他們,與他們分享神的愛。

  宣教不是在乎我們的「能」,而是在乎我們的「肯」。宣教是一種生命的取向,是愛的回應,是順服的行動。我喜歡這樣形容宣教,「神不介意我們的有限、不介意我們弄糟了祂的大計,使我們成就偉大的國度擴展計畫。」每次想到我有份譜寫歐洲華人教會的歷史時,真的對自己肅然起敬。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