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牧認為關係建立是成功關鍵
第 1868 期(2000 年 6 月 11 日)
◎ 要聞
根據數字顯示,目前本港中小型堂會佔教會總數百分之五十二點四,即平均崇拜出席人數在一百人以下的教會超過一半。這類教會的現況是怎樣?他們正面對怎樣的挑戰?
建道神學院教牧中心日前聯同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及宣道會區聯會,合辦「中小型堂教會牧養模式」研討會,由多位教牧同工透析這類堂會的特性與挑戰。
教新副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引用「九九香港教會普查」的數字指出,由於近年教會植堂有放緩的趨勢,令小堂會數字下降,而中型堂會的數字則稍為上升,這些教會一般在一百人左右。雖然堂會空間是影響堂會發展及增長的要素,但從普查得知這些教會仍有發展空間,而問題可能是人為,又或是故意保持在若干人數的「教牧式堂會」模式。
胡牧師指出,這種教會雖然參與人數,以至經濟狀況及聚會的專門性均可能不及大型堂會,但從信徒的培育、關顧,以及祈禱會與聚會的參與程度,則較大型堂會優勝,這與中小型堂會信徒與同工的關係較「埋身」不無關係。
胡牧師認為小並不等於醜,最重要的反而是尋求屬於自己教會的定位,確立實踐「大誡命」的方向,切實鼓勵會友彼此相愛,簡化組織與事工的繁複行政架構,並從積極「培育」方面入手。小教會不單能維繫會友的關係,如能胸懷普世,重視宣教等對外事工,則能達到「既小且大」的果效。
現任宣道會希伯崙堂傳道同工兼任教於建道神學院的曾鍚華牧師深信,教會領袖乃教會事工的命脈。正因為中小型堂會會友人數較小,會眾參與程度相對增加,故削弱教牧的影響力。作為一個有使命的同工,必須「身」投入,委身擺上更多時間才能在拓展教會及推動事工方面漸見果效。
曾牧師強調要認清楚教會是重視「人」,而並非重視「事」,故教導會眾彼此相愛及傳福音就是成功之門檻。他又認為人際關係在中小型堂會是非常重要,因此這類堂會應建立一個好的關係網絡,多辦交誼及團契的活動,從而強化會眾支持系統,營造一個「家」的氣氛,實踐基督吩咐的「大誡命」。
而實踐「大使命」~傳福音事工方面, 曾牧師鼓勵中小型堂會會友用最有效的方式~向親人傳福音為主,而非陌生人;教會則要「開門」讓新的來賓能進入經已建立深厚感情的會友羣中,例如讓他們參與詩班及團契等事奉。
建道神學院(拓展)副院長朱裕文牧師亦同意教會的興衰在乎領袖,因此在中小型堂會事奉的教牧同工,必須長期委身,並且強調以禱告作為事工的基礎。
朱牧師相信講壇培育對中小型教會相當重要,尤其是福音派的堂會;因此,教牧同工要有足夠時間預備主日的講道信息。但由於崇拜不是單單只是聽道而已,故他建議講道應介乎三十分鐘至四十五分鐘之間,讓會眾可透過崇拜的其他程序,達至整全的敬拜。
另一方面,教牧同工需要不斷學習,針對教會的實際需要而進修。朱牧師認為教會事工必須有清晰的方向,項目太多即等於無方向;但有了正確的方向就不怕多項目。
教會小, 無疑令到教牧同工與會友間更「貼身」、更複雜。朱裕文牧師提醒教牧同工要留意會友的需要,了解他們身處的景況、關心他們,更推動其他會友彼此關心;而同工之間更要保持默契,經常分享事工上的方向,發揮最佳果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