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仔最近面對一件兩難事情。母會有一位姊妹的母親與世長辭。現在事奉的教會有一位弟兄亦同時安息主懷。恰巧的是他們的守夜日子在同一個晚上舉行。我深知道可以不與人同喜,但一定要與人同憂。我更深明白到一個人不一定會有婚禮,但喪禮就必然出現。所以新仔若婚禮與喪禮同時進行,都一定揀選後者到場。不過,這次卻是兩個喪禮同一時間出現。母會的肢體,初信便和她們在信仰路途尋覓求道,更是我村內的好鄰舍,友情一早已經孕育。事奉教會的弟兄,雖然只是相識半年,但一路都有往醫院探望,也親眼看見他在失喪中回轉。前者有情、後者有愛,實在是手掌是肉,手背也是肉,兩難到了極點。我沒有詢問教會牧師,因為還未開聲,已經編排要作安息禮拜主席,不得上訴。況且我已一入侯門,根本就是責無旁貸。還好,一天有二十四小時,守夜的當天有這麼漫長(尤其對於喪家),只要我把握時間,就一定會兩面都可以作出安慰的行動。
這件事情讓我反省到,我的身分是需要作出調校的。母會確實建基了不少感情與汗水,但現在身分已經截然不同。我已經進駐工場全身事奉,不可以常常以母會為先,頂多為着他們祈禱,和有時間回娘家探望(但那來的時間)。固然在初初的時日甚不習慣,不過也得要慢慢適應。另一方面,事奉的教會的肢體並沒有我這個困鎖,若經常三時七刻提出回娘家走走,他們也會質疑我的歸屬感。新仔不得不面對現實,娘家有些日子是歸不得的(主日,週六等日子都是留在新居吧),但心仍惦念昔日的情誼,是無人能夠阻隔的。還好現在有ICQ和e-mail,虛幻的空間突然變成實質的空間,雖然眼不能見,耳不能聽,但卻真情萬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