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書


1886 期(2000 年 10 月 15 日)
◎ 餘暉集 ◎ 安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多年來,到機場送走了多少少年郎,其中不少學成歸來,也有好些在外地落地生根,多半已成家立室,早已為父為母。

  差不多成了慣用的口頭語,每回快到握別時,執着他(她)的手和她(他)一同禱告後,送到禁區入口處,我總是一句:「家書要常寄」,有些做爸、媽的,傻兮兮地囑咐,叫他們用英文寫,我會對他的爸媽說,去外國讀幾年書,你怕他們不懂外文嗎?擔心的是把中文忘個一乾二淨,家書要用中文寫。

  我家的小妮子飛到英國去了,一到達立刻致電回家報平安,跟着三幾天又報道近況,如今科技把人的距離愈縮愈短,親切的聲音清楚聽到,在今天時者金也,省時方便,我也非常的認同,但還是腦袋似乎僵化了點。

  在小妮子離家前,我和她像是吩咐又似立約的對她說,「對公公,還是書信來往好。」因為沒有甚麼急不及待的事,所以公孫倆來一個「兩地書」,鴻雁互通,如今交通方便,五、六天就收到了,也不像古時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而且投郵郵資怎也比通電話廉宜。

  還有執筆作書,好處多了。首先讓遠去外國的少年人,還會常用中文,對中國文化不至數典忘宗,更好的是,每逢伏案作書時,拿起筆來先後稍作安靜,略加思考,這陣間會觸起思念情懷,雖然在寫字,親情也躍然在目。還有的是彼此積存起來,閒暇時翻覆閱讀,餘情猶在。如果重逢之日,大家拿出來一封、或是一大帙,長篇短句,往昔分隔千里關山,如今近在咫尺,到時這一番感受,才是字字珠璣呢。

  電話,用時言在耳際,的收線,只能留在依稀記憶中。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