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公車


1848 期(2000 年 1 月 23 日)
◎ 如情未了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一位台灣作家在報上說,她喜歡乘搭香港巴士,卻從未想過巴士和詩可以發生關係。而台北市卻是一年一度舉行「公車詩文」徵選活動的,她期待有一天,在銅鑼灣到跑馬地的巴士上,可以抬頭唸一首詩。

  真的,在搖動的車廂中,除了閱讀廣告招牌和一張張冷漠的臉孔外,如果還能讀上一首詩,確足以洗滌凡塵,令人清心。

  那一年,不知是幾多週年紀念,溫哥華公車也曾舉辦與台北相類似的詩歌比賽,得獎作品就印載於不同車廂中供人欣賞。那時,天天乘公車到社區學院上課,每次乘坐不同路線公車,都可以唸到不同詩作。

  有時,坐在搖搖晃晃的車廂中懨懨欲睡,乍一抬頭,看到或拙樸或華麗的詩句,便有說不盡的賞心悅目。詩,使單調的行車時間變成樂趣,又為車廂增添詩意,讓生活變成一首詩。

  那時就想,我們自稱為詩的民族,為甚麼卻從不曾有過這種閒適與悠然?

  我們學校寧願匆匆忙忙地趕課程,要學生仿作些毫無生氣的句式,也不肯教孩子讀詩。整個小學階段,不過象徵式地學三、四首老掉牙齒的唐詩,而中學階段,也不過多學幾首詞曲,又怎能培養孩子愛上詩詞歌賦?更別說創作詩歌了,其實,人人都可以寫詩,詩,又豈是詩人獨有?

  問題不在能不能,乃在為不為。平安夜,鄺廣傑大主教呼籲香港人不要再做經濟奴隸,有些人笑說這等於叫飢餓者吃肉糜,是不切實際的。但生命的富足豈在物質?如果我們學懂欣賞生活的美,詩可以俯拾皆是,到時,讀公車上的詩作便不再是夢想。

  讓我們學效詩人,用十弦樂器和瑟,用琴彈幽雅的聲音;讓我們把詩從象牙塔抽出,讓詩登上公車,緊緊地和生活連繫起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