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皆祭司—家庭祭壇


1849 期(2000 年 1 月 30 日)
◎ 教會之聲 ◎ 吳振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過去一個世紀最矚目的歷史事件之一,就是以色列的復國。這個人口不多面積不大的小國,竟在一九四八年恢復國家主權。而且其國家及人民(包括僑民),對全世界的政治、和平、經濟及科技等發展舉足輕重。

  亡國數千年,子民四散,卻能維持其獨特信仰、傳統及文化,委實是神蹟,也是猶太人家庭的功績。以色列雖亡國多年,但實存的國度卻一直蘊藏在家庭當中,歷久不衰!

  究其原因,是因為「出埃及」救恩事件及「西乃山」律法等信仰,巧妙地透過家庭崇拜、家庭祭壇不斷重演,世代相傳。孩童從小已在家庭聚會中,與父老們重覆一問一答式的教義,又以既定的禮儀重演逾越節等事件,直到他們成長,又繼承父老地位把信仰整全的傳遞給兒孫們。

  這種家庭祭壇把信仰的本質及能力整全的延伸,歷數千年不失傳、不失誤。甚至散落在非洲埃塞俄比亞的猶太子民,外在的膚色早已同化為黑人,但內在的信仰與傳統卻與以色列本土白種猶太人無異,以至以色列不得不認同這批黑人是如假包換的猶太子民,並接待他們回國。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單位,無家不成國。香港明天會否更好,端賴香港明天有否好的家庭。深信不用筆者舉證,大家都知今天家庭問題是香港最頭痛的問題,其引伸的禍害亦非常廣泛。因此本地信徒重視家庭祭壇,不單可助教會拓展國度,更是成為楷模,給社會帶來祝福。

  1. 祭壇的伸展:有些兄姊是家中唯一的基督徒,其實他不是孤單的,因為他有獻祭的對象—三一神。人神共建祭壇,所以就讓家庭祭壇由一人及唯一的神開始吧,「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成為祭壇伸展的憑據。倘家中有兩人或以上是基督徒,便可同心以禱告為祭,為家人守望,並作好見證榜樣,帶領家人歸主。如果全家都是信徒,那我們便沒有理由不在家中築壇,讓國度藉我們的家庭祭壇拓展。
  2. 祭壇的模式:曾有一位牧長表示,每天晚飯時間先用數分鐘唱一首詩,然後禱告(不止是謝飯禱告),才開始進膳,閒話家常,彼此關心。我相信這也是祭壇,因是恆常性的讓家人讚美天父,向神祈求,彼此相愛,不以電視機為主菜,而以上帝為中心。筆者則特定家庭崇拜時間,以短詩讚美為開始,然後分享經文,彼此代禱,最後以愛筵作高潮。愛筵是一家五口分享同一片麵包,同一杯葡萄汁,一方面是記念耶穌救恩,另一方面是互相傳遞服事,並要同時向旁邊的家人誠懇地說:「我服事你!」筆者三名兒女對此服事最樂此不疲。
  3. 祭壇的使命:第一是信仰的傳遞,詩篇七十一篇中之:「上帝啊,我到年老髮白的時候,求你不要離棄我,等我將你的能力指示下代,將你的大能指示後世的人。」下代及後世豈不是我們的子孫嗎?把上帝的福音傳給自己子孫是是多麼合理的事。第二是委身獻祭,把自己獻上當祭牲,在彼此激勵下,同心獻上禱告,站在家庭祭壇舉手祝福社會、家庭、教會及國度,委實是最尊貴的事奉。第三是恩賜發揮,兒女是神所賜的產業,是勇士手中的箭(詩一二七3-4)箭一定有目標才可發出,親密的家庭祭壇讓我們深入洞悉家人的靈程與恩賜。。第四是使命承擔,同心合意的禱告,會領受更多異象,全家一起承擔,一起感恩。不一定是轟烈的行動,那怕是專注記念一個宣教士家庭,給他們實質的支持,或是整家人到老人院探訪關懷,出發前代禱,回家後在家庭聚會中分享,都是一種承擔。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