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智未開的新一代


1849 期(2000 年 1 月 30 日)
◎ 心靈照相機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八成被訪學生表示訪問當天有閱讀報章,最多學生閱讀的首三份報章均為大眾化報紙,包括東方日報(三成),蘋果日報(二成三)及太陽報(二成)......閱報次序以娛樂版居首,其次才看本地和世界各類新聞。」(香港星島日報13.1.2000)

  曾有一個調查顯示,香港青少年的偶像幾乎全部都是歌星藝人;對於娛樂界以外的人物,他們不單止缺乏興趣,甚至全無認識。最近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傳媒春秋」委託港大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學生閱報首選娛樂版,收看電視則首選劇集,收聽電台節目則最多聽DJ清談及流行音樂。

  這一代青少年真是娛樂至上,所看所聽所知也局限於娛樂界影視圈,他們的世界太局促太狹窄了。世界這麼大,知識那麼廣博無限,他們卻如井底之蛙,徒糟撻了上天所厚賜的腦袋。一次我到某大學團契講道,隨口問學生有否聽過滕近輝、梁燕城、溫偉耀的名字,部分學生竟瞠目結舌,有的甚至以為他們早已作古,歸入歷史偉人榜之列,聞者不禁啞言失笑。

  這又使我想到人文教育和文化品味的問題。近二十年來,香港社會的公共媒體幾乎全由商界操控,老早就淪為唱片公司、娛樂事業、電影公司的傳聲筒。大眾文化幾乎等同於影視文化,甚麼流行榜播放率,五音不全六律不分的人只要經過傳媒包裝,單憑兩三首歌,竟然可以在一夜之間成為天王天后,年輕人就如痴如醉的膜拜追逐,想起來是多麼可悲的啊。

  使徒保羅勸勉信徒要嚮往高尚優雅的事,就如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和有美名的,我想美好的事物絕對不等如老土沈悶的東西,我們的文化可不可以有較高層次的嚮往,較大的自覺和主體性?尤其是基督徒文化工作者,這是責無旁貸的挑戰和召命。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