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雖不是「 滕近輝牧師在感恩崇拜中特別提及胡欽牧師的服事生命,當筆者還在神學院就讀,期間暑假全時間在「 正如梁家麟牧師在「建道神學院百年史」結語所言:「那些在艱苦的宣教工場努力開拓,或在不同堂會中認真而長期事奉的,他們是『開荒、吃苦、火熱』的建道精神的具體表現者,他們是建道的薦書,若是沒有他們,再巍峨的校舍都不過是活人的墳墓,再高深的學問也僅是人間的小學。」誠哉斯言! 在現今變化無常的世代,神學院要培育時代工人,不單要能「釋」經講道,更要能「識」人牧養。過往,神學教育只是「專職」傳道人的特權,然而隨著神學教育普及化,信徒也可接受各類型神學裝備;牧者所能掌握的聖經與神學知識,信徒也不遑多讓。既然受眾的水平提高,要求與期望自然增多,堂會牧養與領導的客觀處境更形複雜;教牧若不恆常自我增值,終身學習,置身於寡情或無情的會眾領導層中,批評與埋怨是在所難免! 神學教育怎樣培育貼近現今教會需求的工人,正是近日來教會圈子常現的話題。站在堂會的角度,教會須要的是實幹的工人、能教導真理的教師;站在神學院的角度,認為神國須要的是有思想的(他可指揮或動員信徒去做?)、不以權威自稱、亦不敢明示立場的領袖。兩者確實對工人存著不同的理解,或現今大多神學院講師在實踐神學科目偏弱,或實習與科目切割;這一切探討有待教會牧者與神學工作者共同溝通與探索,以致下一代的工人,仍能成為神學院的薦書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徵文比賽】 【童話世界】
澳門經過葡萄牙統治四百六十多年後,今晚凌晨時分將回歸中國,殖母